• 移民专家

    威鲨移民首席专家

    添加移民专家微信,为您提供专属1V1咨询服务
  • 海房专家

    鲲洲海外置业专家

    为您提供海外最新房产投资资讯,定制专属海外置业方案

7*24小时客服热线:

4009-933-922
  • 海那边服务热线电话:
  • 深圳公司:0755-86541970(客户服务)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9819号深铁金融科技大厦19A层
  • 北京公司:010-85951808(客户服务)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soho2期C座C5-3
  • 上海公司:021-61769601(客户服务)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501号国华人寿大厦307-308室
  • 杭州公司:0571-88016401(客户服务)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五星路198号瑞晶国际商务中心2205-1室

杜甫与湖南(五)

来自:水畔网行 0 0 2019-09-06

       四、杜甫湖湘诗的主要内容

    (续上集)  

       3. 记录了唐代长沙的独特风貌

       杜甫漂泊湖南,在长沙呆了近10个月,期间留下了数十首不朽诗作,部分诗作为后人记录下了唐代长沙的独特风貌,使人读来倍感亲切。

      他在岳阳楼写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著名诗句,然后行船入湘江,来到已属潭州北界的乔口。这里距长沙约60里。杜甫赋诗《入乔口》,结尾是一声嗟叹:“凄恻近长沙”,这位饱尝颠仆流离、孤独老病之苦的诗人,是怀着凄凉哀伤的情感进入长沙的。因随着舟行湘江,目睹朝辉夕阴,山市晴岚,他又以素有的才情诗兴吟咏起长沙的民俗风情和自然界的无穷美景:“两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在诗人的笔下,那盈盈一江春水,灿灿两岸春光,构成了令人陶醉的景致。舟过湘夫人祠(屈原在《九歌》中吟唱过的),咏罢那里的汀树渚濒,杜甫又忍不住回眸赞一声:“湖南清绝地!”据《湘中记》所记,古时“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蒲(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像后来的掷骰子),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可见杜甫用“清绝”两字来形容古代湖南十分贴切。

      一天午后,杜甫在船中忽然见到左岸房舍密集,烟雾缭绕,经船夫打听,此处叫“铜官渚”,曾是楚国铸钱之地,现设有制瓷的官窑,出产上好的瓷器。杜甫连忙叫船夫系缆落帆,拄杖走向山野。当时正当春播季节,丘冈地上,这边一团团火,那边一洼洼水,农夫们正忙着水耕火溽。目睹此景,杜甫在诗中写道:“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寥寥10字,给人们留下了千余年前潭州先民们勤劳耕作的状况。

       几经漂泊,小舟进入了长沙城。岳麓山在长沙湘江西岸,山脚有道林寺,山腰有麓山寺。杜甫嘱咐船夫绕过桔子洲头,到河西古渡登岸,径直来游岳麓山。在晋代古寺麓山寺前,杜甫发现一方巨碑是阔别20余年的故友李邕撰文并书写的;进入古寺殿堂,他又读到50年前著名诗人宋之问的题壁诗,字迹依稀可辨,诗中的忧愤也清晰可感,这些引起了杜甫意外的惊喜与感慨。于是,他写下了《麓山道林二寺行》。诗说:“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争盘纡。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五月寒风冷佛骨,六时天乐朝香炉。地灵步步雪山草,僧宝人人沧海珠。塔劫宫墙壮丽敌,香厨松道清凉俱。莲花交响共命鸟,金榜双回三足乌。方丈涉海费时节,玄圃寻河知有无。”把岳麓山写得如此清净壮阔,只有杜甫。直到今天,这首诗中的联句“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仍题刻在麓山寺观音阁前的檐柱上,成为描绘这座古寺的千古绝唱。

       诗中极力描摹山寺宫墙的壮丽,松道的清凉,以及莲池金和宏门高殿,结句是:“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宋公放逐曾题壁,物色分留与老夫。”意思是重重掩掩的山林是我的肺腑,山鸟山花是我的朋友弟兄,宋子问放逐岭南路过这里曾赋诗题壁,但他还留了一份景色给我歌咏。

      诗中一句“飘然斑白身奚适?傍此烟霞茅可诛”,反映了诗人甚至想在此终老。诗人产生这种诛茅草以结卢室,傍烟霞而止飘荡的念头是很自然的,因为他太累了,该休息了。虽说根本无力建房,只是写诗念叨念叨,但是一个追求精神的人,就是借此成为精神富翁的。

       离开长沙,杜甫逆水来衡州投奔韦之晋,不料到了衡州才知道不久前韦之晋已调任潭州刺史,两人恰于途中错过。杜甫再匆匆赶回长沙,韦之晋却不幸在日前暴卒,这使杜甫陷入深深的困境之中。他只得暂栖江上的小舟之中,有时暂住在江边的阁楼之上。生活没着落,他只能靠奉赋赠诗取得一点接济度日,这种“饥藉家家米,愁征处处杯,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艰难日子,使日渐衰老的杜甫心情倍增愁闷。但就在这样的困境中,杜甫也没有仅仅悲伤自己的身世际遇,而是更心忧天下,情系苍生。他写人民的疾苦,“万姓疮痍台,群凶嗜欲肥”;写吐蕃侵于外,藩镇骄与内,“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写战争的残酷,“丧乱死多门,鸣呼泪如霰”;写与死于战乱的百姓相比,自己尚有一舟可以栖身洗濯,“入舟虽苦热,垢腻可灌溉。痛彼道边人,形骸改昏旦。”这些诗,真切地描述了那个动乱时代的社会状貌,现在的人们还得感谢杜甫这位诗圣为长沙留下的一页长沙诗史。

      在流寓长沙的日子里,杜甫幸运地结识了一位新的好友,苏涣。他年轻时闯荡江湖,后考取进士官至御史“佐湖南幕”。苏涣虽身在官场,却独来独往,不交州府之客。一天,苏涣特地来到江边访问杜甫,两人饮酒品著,谈诗论文,极为融洽。苏涣的才气使杜甫十分赞赏,称他“方力素壮,辞句动人。”次日回味,仍似闻金石之声。杜甫特地提笔赋诗作记,说听苏诵诗,感到天摇地动,胜过吃了灵芝,白发间生起黑丝,湘娥在帘外悲咽,精灵在江上飞舞。自从结识了苏涣后,杜甫与他过从甚密,引为患难之交,使寂寥的生活增添了生气。

      大历五年春,在长沙,杜甫还有一次意外的相遇。那天他在城边蹒跚行走时,竟遇见了大音乐家李龟年。后来,杜甫写下七绝《江南逢李龟年》,这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也是他七绝的压卷之作。最后,诗尽了,诗人也就此长眠了。千年之后书写这段历史,人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湖南的幸,还是诗人的不幸?

       他在长沙的诗作留下了“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春水”,“树蜜早蜂乱,江泥轻燕斜”,“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等名句。

      

      4.反映安史乱后的朝政和民生

      流落湖南时,杜甫以舟为家,举债度日,与百姓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杜甫目睹了百姓的悲惨生活,了解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对他们深表同情。诗歌真实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后湖南百姓的苦难悲惨生活。

     《岁宴行》云:“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傜射雁鸣桑弓。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恩忍爱还租庸。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铁和青铜。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万国城头尽吹角,此曲哀悲何时终?”描写了水乡百姓的凄惨情景。因为统治者不问丰欠,诛求未已,百姓冒着严寒艰辛劳作,还不得不卖儿鬻女。

      在由岳州到潭州的途中,杜甫目睹了繁重的赋役给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遣遇》说:“石间采蕨女,鬻市输官曹。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闻见事略同,刻剥及锥刀。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索钱多门户,丧乱纷嗷嗷。奈何黠吏徒,渔夺成逋逃!”通过一位采蕨女采摘蕨菜以换钱来缴纳税收的经历,揭露统治者繁重的赋役和他们视老百姓为蒿草的罪恶行径。这位可怜的妇女,她的丈夫早已死于种种繁重的赋役,然而她又无力耕种,只好去山上采蕨菜换钱纳税。“闻见事略同”一句,概括了很多苦难人的生活。“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简短的一问一答,把统治者不顾老百姓死活而横征暴敛、巧取豪夺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

       杜甫继续南行,陆续记录了以下的事实:“罢人不在村,野圃泉自注。柴扉虽芜没,农器尚牢固。山东残逆气,吴楚守王度。”(《宿花石戍》)潭州虽然没有北方吐蕃的蹂躏,但是因为严重的赋税,人民纷纷离家逃亡,只剩下了一座空荡荡的荒村。杜甫情不自禁地大声呼吁:“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

       杜甫还指出当时的官僚政治,是“天子多恩泽,苍生转寂寥”(《赠卢参谋》)。他用一个“转”字,十分巧妙地把人民受到这么大灾难的原因给勾勒了出来,那就是贪官污吏利用天子的“德政”,进行营私舞弊的活动。《客从》说:“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辩不成书。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争敛赋。”这首寓言诗以血珠为喻,为人民代言,控诉国家征敛的过度。杜甫用讽刺的方式揭发了那个社会的弊端,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怜悯之情。《杜臆》说:“珠中有隐字,比民隐莫知。上之所征,皆小民之血,今并无之,痛不忍言亦。”

     《白马》反映了湖南发生的兵马使臧玠的叛乱:“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近时主将戮,中夜伤於战。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在战场上英勇威猛的马上郎死于非命,主将也被杀,何等可怜。仇兆鳌说:“‘丧乱死多门’一语极惨,或死于寇贼,或死于官兵,或死于赋役,或死于饥馁,或死于奔窜流离,或死于寒暑曝露,唯身历患难始知其情状。”

      《逃难》描写杜甫躲避臧玠之乱,抵达衡州的经历和见闻:“五十白头翁,南北逃世难。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展示给出一幅非常令人伤心惨目的离乱图。

    

       5.抒发暮年的政治情怀

       杜甫晚年饱受生存危机与精神失落的双重压迫,不少人由此认为此时的杜甫在生活上都自顾不暇又何谈心忧天下?被凄凉愁苦萦绕的诗人此时的政治情怀又是如何呢?

      与秦蜀时期对比,杜甫湖湘诗中的政治情怀具有不同的特点。秦蜀诗中的政治情怀,悲苦忧伤里透露出希望和自信;湖湘诗的政治情怀则在悲苦忧伤中经常流露出近乎绝望的情绪。时世之忧和漂泊之悲一直是贯穿杜甫湖湘诗的情感主线。

      在湖南时期,诗人也说:“圣朝光御极,残孽驻艰虞。才淑随厮养,名贤隐锻炉。邵平元入汉,张翰后归吴。莫怪啼痕数,危樯逐夜乌”(《过南岳入洞庭》)。诗人透过个人的遭遇体会国家的不幸,把自己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在湖南的漂泊中,杜甫一开始就对漂泊的前程感到茫然“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晓发公安》);归去的念头常常浮现,“白头厌伴渔人宿,黄帽青鞋归去来”(《发刘郎浦》);无时不感受到漂泊的悲哀,“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南征》);尤其是《晓发公安》中“邻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有一种天地凄惨、此生茫茫的不祥之感。此外如“中原未解兵,吾得终疏放”(《次晚洲》),“扁舟空老去,无补圣明朝”(《野望》),也都表现了某种程度的绝望。虽然杜甫也曾说过“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振”(《泊岳阳城下》),诗人这种绝望的情绪是在特定环境中的一时兴起之语,并不能反映杜甫湖南时期的普遍心态。但是,随着岁月的推移,诗人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国家病入膏肓的现实,同时自己老病缠身,因此对未来渐渐丧失了信心。在湖湘漂泊的岁月中,战乱频仍,知交凋零,年岁渐老,疾病缠身,阅尽了人世沧桑的诗人,在他晚年的声声唱叹中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而崇高的身影。只是杜甫并没有忘却对天下苍生的怜悯,重展政治理想的星火仍在燃烧,无论身处何境,他都丢不掉早年立下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志向。元人方回对杜甫的坎坷境遇给予深切的同情,对其“流离颠沛不忘君父”的胸怀充满敬佩。如评《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诗云:“老杜平生流离虽多在郊野,而目击兵戈盗贼之变与朝廷郡国不平之事,心常不忘君父,故哀愤之辞不一,不独为一身发也”。杜甫在《江汉》一诗中云:“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不难看出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态度。虽然时日无多,可是还想着为国家干做一点贡献。方回在《瀛奎律髓》中也评道:“中四句,用云天、夜月、落日、秋风皆景也以情贯之,‘共远同孤,犹壮欲苏’八字绝妙,世之能诗者不复有出其右。公之意自比于老马,虽不能取长途而犹可知道释惑也”。

       杜甫关怀和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集中表现在揭露、控诉过重的剥削、压榨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上。公元768年,杜甫顺江漂流到了岳州,暮冬时节,写了《岁晏行》、(《遣遇》)等控诉统治者残酷剥削罪行的著名诗篇,并发出了“何时终”的极其沉痛的感叹!愤怒地指斥那些大大小小的统治者“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索钱多门户,丧乱纷嗷嗷。奈何黠吏徒,渔夺成逋逃”(《遣遇》)。所以他极力呼吁“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宿花石戍》)。诗人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念念不忘朝廷“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南征》),“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皇舆事湖南。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楠。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楼上》),对不能为国出力感到内疚。

       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各种社会矛盾并没有得到多少缓和。藩镇势力不断扩大,宦官弄权,国事日非,危机四伏。杜甫身处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关头,就注定了他无时无刻都秉持那种关怀国家、民族命运,同情人民疾苦的精神。杜甫始终如一地怀着“兼济天下”之志,忠心耿耿地“谋其政”。即使是处于流寓湖湘形迹衰朽,贫病交加的境况下,始终以儒者自居,以兼济天下为己任,承担了难以言喻的责任感。即使是置身危难之地也无法忘却国家的命运,不仅无法获得心灵的解脱,反而更深刻、更清醒地体会到黎民的痛苦和忧伤。

     《泊岳阳城下》说:“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尽管前途未卜,但鲲鹏之志犹存。诗人处处失望。他靠友不成,投亲不遇;为理想而来,却放弃了理想;为避乱而来,却碰上了臧玠兵乱,结果是“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

      杜甫生活困难,却并没有忘怀国事。“主危急盗贼,师老荒京都。旧丘岂税驾,大厦倾宜扶。”(《别张十三建封》)《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递呈苏涣侍御》表达了对战乱不能平息、国家不能中兴的忧虑。《湘江宴饯裴二端公赴道州》希望裴虬“上请减甲兵,下请安井田”;《奉赠卢五丈参谋琚》告诫卢琚:“天子多恩泽,苍生转寂寥。休传鹿是马,莫信鵩如鸮”;《送魏二十四司直充岭南掌选崔郎中判官兼寄韦韶州》勉励友人:“才美膺推荐,君行佐纪纲。”以国事勉励友人的心态在《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递呈苏涣侍御》表现得十分明显:“附书与裴因示苏,此生已愧须人扶,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杜甫把自己未完成的理想抱负寄托在朋友身上,殷切希望他们能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里,贡献出自己的才力,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湖中送敬十使君适广陵》说:“遭乱实漂泊,济时曾琢磨。”

  杜甫漂泊湖南的诗歌,颇有特色。这样一个一生负重行走在莽榛与泥泞中却永怀济世之志的诗人,即便没能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不能不让人们对其永怀敬意!让杜甫这样一座丰碑千秋屹立不倒,本身就是今人对文学、对传统、对历史最好的纪念。

(未完待续)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微信 扫一扫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