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民专家

    威鲨移民首席专家

    添加移民专家微信,为您提供专属1V1咨询服务
  • 海房专家

    鲲洲海外置业专家

    为您提供海外最新房产投资资讯,定制专属海外置业方案

7*24小时客服热线:

4009-933-922
  • 海那边服务热线电话:
  • 深圳公司:0755-86541970(客户服务)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9819号深铁金融科技大厦19A层
  • 北京公司:010-85951808(客户服务)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soho2期C座C5-3
  • 上海公司:021-61769601(客户服务)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501号国华人寿大厦307-308室
  • 杭州公司:0571-88016401(客户服务)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五星路198号瑞晶国际商务中心2205-1室

端不走的记忆(三)过街楼嫂嫂

来自: 0 0 2017-08-03

端不走的记忆(三)过街楼嫂嫂

胖囡住的后弄堂(527弄)比其它的弄堂要宽些,街面的店铺由弄口向北至凤阳路左拐。整条弄堂要包括515弄的后门,527弄的前后门以及街面楼的后门。比之前四条此弄的居民至少要多出一倍有余。

这条弄堂的出入处有个过街楼,那是当初造房时特意为管理修德新邨事务留作办公之用的,里面有整个修德新邨的公共用电总端,钥匙等等都在此入册保管。外面有个铁扶梯可以上下,这样既有独立性又让人方便。

过街楼下有个狭长带小窗的屋,那是当年建的门房与办公室成为一体。门房里有两层,上层可以睡人当卧床,底层便作门房使用。可见当年设计的完整与周密。

既然修德新邨原本是盛家的产业请了本家当监理,本家也就继续帮着打理非常敬业。

在修德新邨完工前本家两兄弟的老大长子娶了一房媳妇。新邨完工后阖家老小统统搬入新邨楼里住(529号)。随之居民渐渐入住,新邨开始运作租售业务,不久新媳妇便显出她的干练和能力来。那时过街楼要统管修德新邨六条弄堂的公共照明,傍晚启灯清晨息,不意新媳妇不仅做得有条不紊而且从不出错。

那年头新邨还有大铁门到了晚上要上锁。夜深后,如果有车的住家要进弄堂的话,只需在楼下轻轻唤一声“嫂嫂”,不一会儿门房老王头就会提着一串钥匙 '笃,笃,笃' 出来开门。那时叫老王头没用要叫“嫂嫂” 老王头才来开门。

这"嫂嫂"就这样叫开,然后再冠上"过街楼嫂嫂"。没多久盛家媳妇就得心应手地处理起新邨大小事务来了。胖囡一直在琢磨如果现在聘用的话,理应也是个"办公室主任"的职称吧!

随后几年陆续入住的居民虽不晓得"过街楼嫂嫂" 的由来却也愿意随乡入俗,一则显得客气二则也叫出几分亲热来,上海人总觉得客气没错!这位来自北方的大嫂人缘甚佳,笑吟吟地听着邻里这样称呼欣然接受。

"嫂嫂" 闲来爱摆弄个花草,爱听京戏,北方人嘛!说也奇了,这位北方人还爱听高雅的苏州评弹。那时修德新邨对马路成都路东面有家沧州书场,"嫂嫂" 不用五分钟就可以走到书场舒舒服服坐在里面听蒋月泉评弹开篇;再说上海戏院多名角儿也多,一辆三轮车不出二十分钟功夫也可到达二马路的大舞台听戏了,方便!总之"嫂嫂" 过得顺心。

就这样"过街楼嫂嫂"称呼一直延续叫下去,延续到"嫂嫂"的夫家因盛家产业变故的牵连被迫迁出原住的楼。此时公公已故,婆婆和两位未出嫁的小姑只得迁到弄底搭建屋里住(后均搬离);等到修德新邨与他们再无瓜葛,一家大小只能缩到过街楼16平米的办公室居住...

但邻里继续称她"过街楼嫂嫂",这回可名副其实的"住在过街楼的"嫂嫂" 了 。

或许可以用“雪上加霜”来形容 “嫂嫂” 接踵而来的境遇,不久她又面临弟弟一家的厄运,于是“嫂嫂” 再把弟媳和三个侄子从万航渡路的永庆里接到这间过街楼来住。此时两家七口权把过街楼当作避风港和歇身处,开始同舟共济一起度过难忘的岁月。

建造修德新邨时办公室是不会带灶房,有个小卫生已经很讲究了。如今办公室当居所就没有厨房,“嫂嫂” 一家要支起煤球炉;人多屋挤,新邨的门房间和弄底的搭建屋都是解决侄子们起居睡觉的权宜办法。

如果说落差这就是落差:生活条件的落差,社会地位的落差,政治命运的落差和经济来源的落差。

“嫂嫂” 一家已经跌到了谷底。一天她遇见了弄里的高老太太(515弄12号),这位受人尊重的老太太已知道她的境遇,拉着她的手轻声对她说:“别担心一切会好起来的。这个礼拜天我带你去个地方,你会喜欢的。”

于是 “嫂嫂” 跟着高老太太去了西藏路汉口路的沐恩基督教堂做礼拜。教堂高耸的穹顶回荡着赞美诗歌马上把 “嫂嫂” 带到了另一个境界:如此平祥与和睦,何等舒畅与温暖。

传来的赞美诗这样唱道:

“你心是否困倦且愁烦?眼前一片黑暗朦朦?只要仰望主就得光明,生命变更自由丰盛...”

歌词似乎唱进了“嫂嫂” 的心坎,她心中顿觉平安;歌声又似平抚了“嫂嫂”的心灵,觉得肩上重担轻许多。

“嫂嫂” 确实喜欢这个地方,可以卸去忧愁可以托付希望的地方。此后她时而带着女儿去,时而和高老太太一起去。

于是 “嫂嫂” 更加坦然地面对现实。“嫂嫂” 依然爱花,“嫂嫂” 依然爱听戏,依然每日面带微笑。盆花随着她挪到过街楼的窗台,挪到雨棚顶上,挪到铁扶梯的左侧,那一落各式各样的花挨着台阶,煞也好看;有空她还是哼上几句“西皮流水”只是从收音机里听戏不去剧场而已。籍着希冀的源泉,“嫂嫂” 的大气和淡定成为过街楼上的一种定力,宠辱不惊,不卑不亢;让花照样开,曲儿照样哼,新邨的路灯照样准时启准时息。

随后一拨接一拨的运动,日子显得艰难起来,文革中的修德新邨周围邻里的境遇彼此也就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差别。高老太太的家也没逃脱这拨和那拨的运动,那些年教堂都关闭了,不能去礼拜。困境中的高老太太偶尔与 “嫂嫂” 在弄堂里邂逅,大家都不必说话,指指天握握拳,一切尽在意中了。

此时的 “嫂嫂” 已阅过百态的世道,经历了世道的沉浮,或许来自幼年的家风薰陶,她的坚守,气度和韧性好似一道堤坝挡住一潮潮外袭而来的风浪,冬去夏来多少春!许久...好多年...终于,相濡以沫的两家人走过雨天步出了乌云。在她身边长大的小侄子至今感激姑姑在这么多年风雨中的支撑与辛劳。

当“修德新邨事务所” 归属政府后, “过街楼嫂嫂” 就萌出自己出去干活赚钱的念头。可是那年头又有谁会看上她的能力,又有谁会请她去管理?“嫂嫂” 想到学手工,于是到隔壁街面的裁缝店学艺。终于有一天她带着自家的缝纫机去里弄加工组要求上班 ,'自带机子' 去参加工作可赚六毛钱一天,最后 “嫂嫂” 得到这一份工,或许以往老王头的工资比这还要高些,但是 “嫂嫂” 并不在乎只要让家里这个避风港能避住风就行!后来加工组换了加工产品不再需要缝纫机,“嫂嫂” 便在过街楼接裁裤缝衣的活,难怪如今的老邻居会说道:“哦!“过街楼嫂嫂” 啊,记得,记得!她是裁缝!她人客气总归笑眯眯的,邻舍交关欢喜伊(她)。”

胖囡还依稀记得“嫂嫂”是个高挑,和气,清清爽爽的女人脸上有股淡雅的贵气。她有时会来胖囡的弄堂会老乡,胖囡发现她带着爽朗笑声的京片子好听又悦耳。

修德新邨的公共照明到动迁前一直由过街楼统管着。或许居民们从没想过照亮家人夜归的路灯是 “嫂嫂” 义务掌管了几十年,在那小小的过街楼里“嫂嫂”的床头有红绿两条拉线开关,绿的是自家的电灯,红色的是新邨的照明,从当盛家新媳妇开始她就没出过错,几十年下来她仍没有出错,还不见她抱怨更不用谈计较了。

“嫂嫂” 在修德新邨过着平凡的生活,孰知再平凡生活也充满着跌宕起伏的日子。

在平凡的日子里, “嫂嫂” 偶尔会把北方家乡随身带来的小箱子打开解解乡愁,里面尽是女儿家的小玩意:一把货郎鼓,一双小脚鞋甚至还有个发簪,此时身旁的小侄子会瞅几眼却更爱听姑姑说家事,那娓娓道来的往事伴着姑姑眼里闪闪烁烁的怀念引起小侄子着迷般的向往。

小侄子长大后去了京城,去了西直门硫石子胡同,去了姑姑亲戚的牛街,去了这里和那里,终于得到来自北京档案馆的记录: 在王爷府长到十岁才离开的姑姑

姓金 , 满人,

正黄旗, 爱新觉罗的格格。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