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民专家

    威鲨移民首席专家

    添加移民专家微信,为您提供专属1V1咨询服务
  • 海房专家

    鲲洲海外置业专家

    为您提供海外最新房产投资资讯,定制专属海外置业方案

7*24小时客服热线:

4009-933-922
  • 海那边服务热线电话:
  • 深圳公司:0755-86541970(客户服务)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9819号深铁金融科技大厦19A层
  • 北京公司:010-85951808(客户服务)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soho2期C座C5-3
  • 上海公司:021-61769601(客户服务)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501号国华人寿大厦307-308室
  • 杭州公司:0571-88016401(客户服务)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五星路198号瑞晶国际商务中心2205-1室

宁在顶尖名校当凤尾,不在次尖大学做鸡头?

来自:夏乐猫 0 0 2017-07-27

留学党们在择校时常常面临这样一种纠结:选择竞争激烈的顶尖名校,或许只能当个“凤尾”;但在次尖大学,可以轻松成为“鸡头”。美国最近一项研究显示,亚洲学生相比欧美学生,更倾向于使尽浑身解数,挤进一流的顶尖名校,而不会选择他们更游刃有余的次尖大学。导致这种择校差异的,是亚欧美社会对成功截然不同的的认知与看法。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谚语: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一直以来我们也都被教导要在周边环境中保持领先优势。无独有偶,在日本也有类似的谚语:宁做沙丁鱼头,不做鲸鱼尾。而在代表西方文化的英美两国,也有“it’s better to be a big frog (or fish) in a small pond than a little frog in a big pond”,宁在浅池称王霸,不入大海做鱼虾。可见,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共识。


但凡深入人心的观念,均不乏实例及研究数据的佐证。尤其是在教育领域,纵向研究表明,可能A学校本身不如B学校,不及B学校名声大、老师好或是资源丰富,但是A学校中表现优异,作为“鸡头”的那部分学生,往往比B学校中表现平平的“凤尾”学生们能力更强,GPA更高,职业期望上更具野心。


尽管有耳熟能详的谚语,也有清晰的研究数据,但这并不是大家在做出各种选择时必定遵守的一成不变的铁律。对于学生来说,择校时会面临成为“鸡头”或是“凤尾”的抉择。有些学生会选择在哈佛大学做一个“凤尾”,却不愿意在东北大学成为“鸡头”,而另一些学生却会做出截然不同的决定。


1


最近密歇根大学社会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们做了一项研究,并撰写论文发表在了《社会心理与人格科学》杂志上。Wu Kaidi, 一位16岁就前往美国的上海姑娘,主导了这次研究,旨在进一步挖掘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学生们上述的择校差异。她们一开始觉得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是造成他们做出不同决定的重要原因,他们对比了东亚学生和欧美学生的择校情况,证实了这一点:东亚学生们更偏向于选择顶尖名校,成为大海中的小鱼虾,欧美学生则不然。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他们的第一项研究是随机从密歇根大学中找了一些学生,询问他们择校时是偏向于做“鸡头”还是“凤尾”。最终大约75%的东亚学生,其中大多数在美国出生或是很早就已经移民美国,选择了成为“大海中的小鱼虾”,而欧美学生中做出这个选择的只占59%。


第二项研究则略有不同,这次研究者们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人。第一个问题针对受访中国人的大学选择:你们是更愿意在排名前100的大学中做优秀学生还是在排名前十的大学中做下游学生?另一个问题也是类似的,只是“大学”被“公司”所替代,用以调查受访者的工作取向。这次的调查再一次证实了中国人对于“凤凰”和“大海”的偏向。58%的中国受访者选择了排名前十的大学,29%选择了全球前十的公司。而相反的,在参与调查的欧美受访者中,做出同样选择的人数占比分别为27%和14%。


研究者们直觉造成这种选择差异的原因是文化差异,他们通过第三项调查深入探究了不同选择背后的动机。他们调查了受访者对于和他人相比的在意程度,比如是否经常会比较自己和同事或同学的twitter粉丝数等。这种方式经常被用于衡量人们对于“鸡头”和“凤尾”的偏好。越喜欢与周围人作比较的个体,越容易选择成为“鸡头”。然而有趣的是,相比较于欧美人,中国人更喜欢这种群体内攀比。


2


一旦涉及到文化差异的问题,东方“集体主义”文化和西方“个体主义”文化的刻板印象就会成为一个最佳解释。亚洲人奉行集体主义文化,强调谦虚和中庸,做决定时往往更多的考虑集体利益而不是自身利益。 相反的,欧美文化一直带着“个人主义”的标签,做决定时往往也是追随自己的想法和野心。


但是在择校问题上,东亚学生选择名校与“集体主义”文化并不相关。事实上研究者们发现,东亚学生更多是受名声所累,这源于他们社会中对于成功的定义和认知趋向。亚洲人更有可能会依据一个人所属的群体来判断这个人怎么样,而欧美人则更会基于个人表现来作出判断,他们会衡量这个人在他所属的群体中,和其他同辈者相比孰优孰劣。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影响东亚学生选择名校的是一种“面子”文化。在这种文化中,你表现好不好并不由自己说了算,其他人的看法和认可是非常重要的,甚至远超过自己的所得和判断,而起决定作用。这里的其他人包括亲朋好友,包括某个花了几分钟浏览了你的简历的招聘人员,甚至包括街头的陌生人。他们的评估方式简单粗暴,可能就是:哇,他是XX名校毕业的,好厉害!


表面上看,东亚的集体主义文化和虎妈虎爸的高压教育、极具竞争力的亚洲学生之间似乎是矛盾的。东亚学生力争上游,历经无数竞争后最终胜利,得以进入那些顶尖名校,然而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他们的集体利益,并不是因为他们想维持和谐的氛围,完全融入名校,成为名校这个“大海”中的一份子,而是因为他们对于名声和成功的追求。在中国,成功的定义更多的是他上的是什么大学,而不是他在大学中与其他人相比取得了怎样的学术成就。


3


Wu Kaidi认为,在学术界来说,“大海”的学术环境确有优势,哪怕你只是其中一只小虾米。事实上,一些研究表明,排名前十的大学的毕业生中成为终身教授的数量约是排名在10-20的大学的三倍,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与精英学术界中的学者建立社交关系对于能被这个层级分明的圈子认可和雇佣起到了决定性作用。Wu Kaidi出生于上海,早早来到美国,她已经意识到了自己从“大海”中获得的益处。密歇根大学的教授们和同学们都给了她很多的帮助和促进,是她动力的源泉。一些研究还表明,“大海”自身具备的资源和关系网,使得他们对于家庭收入较低的学生来说成为了一个更有利的选择。


然而就像硬币有两面,对学生们来说,顶尖名校这样的“大海”也是一把双刃剑。越来越多的亚洲学生选择来美留学,而进入“大海”的机会是宝贵的,他们必须用尽洪荒之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角逐。对成功的向往和追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竞争,使得很多学生精神时刻紧绷,甚至濒临崩溃边缘或是走上作弊歧途。同时,很多数据表明就读于“大海”大学并不代表未来的成功与幸福。自1980年以来,财富排行前100强的高管人士中拥有常青藤大学学位的比例不断下降,拥有公立大学学位的比例则在上升。2014年Gallup针对三万名大学毕业生的民意调查结果也显示,他们就读的大学的著名程度对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幸福程度并没有任何影响。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当然,现在的越来越多的学生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使得一个人的文化背景对他做出某个决定的影响程度难以被界定。而在择校和工作选择上,影响因素往往是复杂而多元化的。这个研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学生在择校时做出不同选择背后所受到的社会文化的影响。在过去的十年间,留美的国际学生数量增长了85%,其中大部分来自于亚洲国家。


所以,如果说做一个游刃有余的“鸡头”同样也具备成功的可能性,亚洲留学生们是否还是会选择用尽洪荒之力挤进顶尖名校成为“凤尾”?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