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民专家

    威鲨移民首席专家

    添加移民专家微信,为您提供专属1V1咨询服务
  • 海房专家

    鲲洲海外置业专家

    为您提供海外最新房产投资资讯,定制专属海外置业方案

7*24小时客服热线:

4009-933-922
  • 海那边服务热线电话:
  • 深圳公司:0755-86541970(客户服务)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9819号深铁金融科技大厦19A层
  • 北京公司:010-85951808(客户服务)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soho2期C座C5-3
  • 上海公司:021-61769601(客户服务)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501号国华人寿大厦307-308室
  • 杭州公司:0571-88016401(客户服务)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五星路198号瑞晶国际商务中心2205-1室

攻击谩骂方方及其日记的人至少有十三条谬误

来自:水畔网行 0 0 2020-04-26

如何看待由“方方日记”引发的争论、对立乃至撕裂?易中天先生说过一句话:“我愿意善意地相信,对立双方的绝大多数人是真诚而善良的。”真正对方方攻击谩骂者,毕竟还是少数,但他们开了恶例,不是个好现象。

值得关注的是:迄今为止,所有主流媒体都没有说方方造谣,而且对方方的访谈报道出自官方媒体; 且有多位作协领军人物和知名学者出来挺方方;舆论主管部门迄今持宽容态度,未作定性评判。而反方、倒方言论,则主要是自媒体在炒作赚流量。

文学博士董 强先生指出,对方方及其封城日记的攻击谩骂者(正常批评者不在此列),在四个方面犯了13条明显的逻辑错误。掌握逻辑,回归常识,就不会掉进人云亦云陷阱。

现将董强先生的分析转载如下。

 

第一个方面:人身攻击为什么站不住脚——逻辑上的无关转移

 

对作品的评价,鲁迅先生有过全人、全篇、全社会“三全”评价说,那是特指对作家及其作品的深入研究,同时也是文学批评的一种理想状态。

一个人终其一生,恐怕也无法“三全”某一个具体的研究对象,哪怕是按照其人生轨迹重新“活”一遍。

如此这般,难道对其作品就无法评论了吗?显然不是!

对“方方日记”的攻击谩骂,以“评人”代替“评文”,在逻辑上的致命错误就是:无关转移。我们的立论根据在于:“文如其人”抑或“文不如其人”者,历史和现实中都大量存在。纵使方方人品再差,哪怕她是一个犯罪嫌疑人,都不能直接推导出其封城日记有问题。

从轻到重,由人身攻击开始,进而否定“方方日记”的,大致有4种具体表现——

 

1.污名化

有人道听途说,直接描述方方为“难缠、自私、爱占小便宜”。还有用比喻称呼方方的,什么“老妖婆”“地主婆”“爱撒谎的人”等。

 

2.揭隐私

与作品无关的,有别墅问题;与作品有关的,有小说《软埋》的政治倾向错误。

别墅问题,方方已有回应。从法律上讲,方方即便涉嫌犯罪,也无法证明其日记有罪。

关于作品,这里再补说一句:即便方方以前写过多么差劲的作品,有过政治上多么不靠谱的作品,都不能直接推导出,她的封城日记也一定有问题。

 

3.扣帽子

什么“美国第五纵队”,什么“反华子弹”,什么“递刀子”,什么“带路党”,什么“撞墙沉船”,什么“卖国卖人民”,什么“亲痛仇快”,还有什么“为反中力量添砖加瓦”……诸如此类毫无顾忌的帽子,一顶又一顶地甩过来,简直令人眼花缭乱。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那将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灾难性后果!细思极恐!

诉诸恐惧,正是攻击谩骂方方者最蛊惑人心,以期唤起更多人对方方憎恨与厌恶的歹毒一招!

然而,别忘了这一切都有“如果”这个前提。如果是真的,国家AnQuan部门早动手了,岂能听之任之?还是逻辑上的无关转移!

这里的具体谬误在于:把没有根据的情绪化猜测,当成了既定事实,由否定人升级为否定文。

其逻辑链条十分脆弱、不堪一击:人都靠不住了,所以作品同样靠不住。果真如此吗?

有一位网友自以为聪明,以汪精卫那首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名诗为例,来类比方方。

先不说这种类比有多么不合适,把一个臭名昭著的汉奸与一位有争议的作家放在一起,用心何其毒也!就其逻辑而言,我们看后只能摇头苦笑:汪诗本身有问题吗?义士汪与卖国汪,难道不能分开两说两评吗?与这种天生好斗的人,实在没法讲道理,其骨子里根本没有逻辑因子。不懂逻辑的人,是不是很可怜?

 

4.下断语

以下断语代替评价,实际上就是扣帽子的极端化表现——打棍子,奈何同样没有逻辑根基。最典型的,莫过于内蒙古作协原副主席田彬。他的断语是:方方是一位不耻于中华民族、不耻于全人类的作家。

对此,内蒙同行们的反应如何?空口无凭,推文为证——

对于田彬的言语,几乎清一色的持批评态度,认为他丢作家的脸,丢内蒙的脸,他自己文学上没几分能耐,如今还大言不惭出来批评方方,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

壶山居士,公众号:巴城的城田彬痛批作家方方的封城日记,引起网络哗然,连内蒙同行都觉得丢人

顺便说个笑话,攻击方方的人往往一哄而上,其实不知道谁在说、说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就好像骂方方就能中个大奖似的。譬如,有人随声附和、奉承田彬,结果没分清男女,“望名断性”地直呼“田彬女士”。实际上,攻击谩骂方方的人就这水平,一点不让人意外!

 

第二个方面:替作家做主写什么为什么荒唐——逻辑上的循坏论证

 

作家写什么、怎么写,只要不反党反社会主义,只要不颠覆国家政权,只要不悖公序良俗,那完全是作家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宪法赋予了作家这个权利和自由,任何人没有任何理由去干涉。替作家做主为什么荒唐?

在逻辑的解剖刀下,我们会发现,攻击谩骂方方的人总是在玩弄一种封闭的循坏论证。

那好,打破其“循坏”就能剥开其“画皮”,有关写作动机、题材选取、格调呈现的质疑无不如此。

 

5.动机说

攻击谩骂者的立论:“方方日记”就是境外反华势力的一个阴谋。

论证:预设一个前提A,得出一个结论B;然后再用结论B,去证明结论A。

大家不妨试看这个逻辑怪圈是如何制造、怎样把人“绕”晕的吧。

(预设前提)

“方方日记”如果不是阴谋,肯定不会有这么多人反对

(虚假结论)

既然有这么多人表示反对,“方方日记”就一定是阴谋

如此这般,把“预设前提”和“虚假结论”两种谬误集合在一起传输出来,这种“洗脑术”,以前本人误以为也就非法传销最擅长,没想到攻击谩骂方方的人也学会了这一套。

它往往在不知不觉间完成偷梁换柱的“乾坤大挪移”,一些不明就里的人常常真假莫辨地就被顺利“洗脑”,很自然地得出结论:方方真不是个东西,她的作品肯定有问题!

 

 6.题材说

攻击和谩骂者的立论:“方方日记”暴露的阴暗面都是细枝末节的局部和支流,而没有体现大局和主流。

其潜在逻辑就是:

不体现大局和主流的作品,就是与党和政府作对,就一定不是好作品。

这是一种典型的稻草人谬误:通过故意曲解、断章取义、过分简化等方式,找到一个攻击“方方日记”的跳板和替代物。而替代物,往往是不能被否定的,比如,党和政府就不容质疑,不可否定,如果“跳板”中有了它加以替代,任谁都无法摆脱被“定罪”,除非识破了这一伎俩,从逻辑上戳破这个虚假的“气球”。

 

7.格调说

攻击谩骂者的立论:“方方日记”阴暗、消极、丑陋,不合时宜。

对此,我们曾经有过形象化的反驳:从“方方日记”中只看到阴暗、消极、丑陋的人,恐怕自己心里先是阴暗、消极、丑陋的吧?

这就像当年佛印看苏东坡像一尊佛,那是他心里有佛;而苏东坡看佛印像一坨屎,那是他自己心里有一坨屎。

实在抱歉!我们这种情绪化反驳,实际上也是只图一时之快,绝对没有逻辑上的回击更彻底。

所谓“不合时宜”,还有一种说法:疫情防控初期,“方方日记”揭露某些方面的不足,可以理解;疫情防控已经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的时候,再如此阴暗、消极、丑陋,就真的不可理喻了。

——这种说法,实际上是许多逻辑谬误的合成,一个最主要的逻辑谬误就是诉诸潮流。

不妨先看一看这条司空见惯的广告语:大家都在使用这款面膜,千万别错过!

当然,也可以换成其他所谓“流行”商品。

其中疑点至少有这样几处:真的是大家吗?使用了吗?使用的是面膜吗?大家都使用就一定好吗?性价比怎么样?

没人深究,所以总有人上当!

攻击谩骂者所称“方方日记”的“不合时宜”“时间上不是时候”说,就是犯了诉诸潮流的逻辑谬误,究竟是不是潮流,鲜有追问者,所以这个“小花招”总是能得逞:方方这个时候,真的不应该这样!

 

第三个方面:误读作品的批评为什么靠不住——逻辑上的虚假两难 

比那些声称“‘方方日记’基本没看”的人更聪明一些的,是对“方方日记”有意“误读”者的攻击谩骂者。这些攻击谩骂技术含量稍高,不易识破,但也并非不能拽下它那看似天衣无缝的面具。请集中精力,看一看我们怎样撬开这层狡猾的伪装。

 

8.文体

第一个问题:“方方日记”究竟属于文学还是新闻?

如果是文学,就不应该以新闻的方式批评它;如果是新闻,就不应该以文学的方式批评它。当然,作为二者杂交后的文体——报告文学,则另当别论。

梁衡对文学与新闻的区别,有过经典表述:文学是人学,新闻是事学。

作为作家的方方,居家隔离期间显然不会拿自己的短板,去跟人家新闻记者的长项去比拼:她不可能放下文学,去搞新闻。

回归这个常识,便好说了:用主流媒体的宏大叙事功能,去要求“方方日记”这种个人化的“微观见证”,合适吗?

第二个问题:对“方方日记”文体属性的判断,我们倾向于认同戴建业教授的评判——“方方日记”既是日记体散文,更是武汉封城的“信史”。

那些攻击谩骂者,在文体属性的把握上,标准始终不统一,一会儿用新闻作品的特征去鉴别,一会儿用文学的特质去品评,结果张冠李戴,怎么看“方方日记”都不合适、都不舒服,于是便有了一种“非A即B”的强词夺理。

署名“解正平”的文章《“方方日记”走了,春暖花开来了》,在攻击谩骂者眼里堪称“经典”,其排比式的3句反诘追问,的确很有气势——是在为老百姓说话,还是喃喃自语?

是以人民为中心,还是杯水风波?是替人民请命,还是尽一己之欢?

然而,这种“非A即B”的逻辑推理,的确是一种虚假两难,因为现实中确实还存在着“亦A亦B”的中间态。

仍以上述3条反诘追问为例,我们也有3问,弱弱的,很没气势,但请网友诸君认真评一评,究竟有没有道理——以喃喃自语的方式为老百姓说话,行不行?

——如果不行,由借鉴日本“私小说”而来的郁达夫一系列小说,为什么会反映出“一个时代的苦闷”?

在杯水风波中体现以人民为中心,行不行?

——如果不行,杯水风波为什么能看出世道人心?

把替人民请命当成尽一己之欢,行不行?

——如果不行,那就是请命之后必须要享受胜利果实,而不能“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说到底,“非A即B”毕竟属于形式逻辑的范畴,表面上咄咄逼人的反诘追问其实不过是纸老虎,虚张声势而已。

“亦A亦B”的中间态,在现实中大量存在,承认它,才属于辩证逻辑——不仅逻辑上讲得通,而且现实中能验证。

 

 9.真假

 攻击谩骂者死死抓住不放的,就是“方方日记”的几处失实,最有代表性的有3个:一个是护士梁小霞的重病被写成了“去世”;一个是专家王广发第二批到武汉被写成了“第一批”;一个是殡仪馆的手机照片。对此,方方并不讳言,而且在随后的日记中及时作了更正,并说明自己的文章从来不配照片,照片是他人添加的。

死缠烂打的攻击谩骂者对此不依不饶,以道听途说“不尊重医务人员”为借口,给方方扣上了一顶“造谣”的大帽子。在攻击谩骂者眼中,似乎有两条万世不易的规则:

失实=造谣;更正=虚伪

回到两个常识问题:文学作品允不允许出现硬伤?发现后能不能修改?

尊重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两个根本不用回答的问题。

 作者已经更正,有些人偏偏装聋作哑、熟视无睹,究竟是何居心?

不更正就是造谣,更正就是虚伪——正是这种“前后堵”“左右拦”的无理与霸道,妄图将方方及其日记置于不仁不义、该遭“天谴”的祭坛之上,可见虚假两难在逻辑上简直就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

 

10.高频词

大数据很流行。用大数据看一看“方方日记”的高频词咋样?

没错,感谢对此“很上心”的人,早就为我们做了这个工作。

结论如何呢?

如上图表,常用词汇主要分为三类:抱怨吐槽类、撕逼开骂类、道听途说类。

其中,攻击谩骂者认为的抱怨吐槽类包括:

【政府】出现93次,【死亡+去世】出现117次,【愤怒+失望】出现17次,【李文亮】出现43次,【封城】出现97次。

看后是不是感觉方方真不是个“东西”?如果那样判断的话,您又上了“逻辑骗子”的当!

首先,谁认定的这些词就是抱怨吐槽类?依据标准是什么?政府还讲“封城”呢,难道政府也在自己“吐槽”自己吗?人人都得死,“死亡+去世”难道不是个中性词吗?

不妨再用两个具体问题,来戳穿这一肮脏勾当!

 

问题之一,大数据究竟会不会说谎?

国外如何得出新冠疫情中国死人“不低于2100万”这个结论的?大数据!

大数据统计,疫情期间,中国国内减少2100万的移动电话用户和84万的固定电话用户!

由此得出结论:中国疫情至少死了2100万人!您信吗?够荒唐吧?

承认大数据会说谎了吧?承认大数据会骗人了吧?其实,骗人的不是大数据,而是对大数据的“用法”与“算法”。

 

问题之二,对“方方日记”高频词的分析判断究竟对不对?

明确告诉您:不对!在攻击谩骂者看来,“政府”一词,只要在“方方日记”中出现,就一定是抱怨吐槽类,果真如此吗?

请看以下6例——

毕竟,现在我们的主要敌人是瘟疫。我一定会和政府和所有武汉人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共同抗疫。

正月初五(1月29日)

不管政府前期有多少失误,无论如何,我们目前也只能相信政府,我们还是要给予他们信任。不然,这种时候,你能信谁?你能靠谁?

正月十一(2月4日)

百姓既然信任政府,就会给他们以时日,而领导作决策,也要给下面办事的人以时日。

正月二十八(2月21日)

不过医生朋友依然觉得不太乐观,他认为政府发布消息时数据可更详细点。

二月初七(2月29日)

现在政府已将他们集中在一起照顾。他们都是未成年人,小的只有四五岁。

二月初七(2月29日)

早期的武汉,仓促封城,就像一个百孔千缝而且连底都没有的大水桶。政府全副精力忙着把底先兜住。

二月初九(3月2日)

请问:笔者随机挑选的上面6例中,“政府”一词哪个是吐槽抱怨的?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另外,这个所谓大数据高频词数字也极其不准确,比如“政府”一词,同是“反方派”的高频词分析,同样是60篇日记全样本统计,数量就五花八门,显得极其不严谨。

因为认清了这一伎俩,强哥现在完全可以拍着胸脯讲:关于“方方日记”的高频词,大国策全体同仁不用太费事,就能够搞出一个结论截然相反的大数据统计来。

为什么?

大数据不骗人,但“用法”与“算法”完全可以骗人。

人,一旦不要脸了,什么违心事都能干得出来!大数据既然能说“方方日记”有问题,大数据同样也能说明“方方日记”没问题。

这在逻辑上的谬误,就叫有限归纳或者轻率归纳:样本太小或者太特殊,甚至别有用心者动手脚改动样本,所得出的普遍结论就一定是错误的。

 

第四个方面:企图借助外部力量为什么可笑——逻辑上的罪恶关联

对方方本人攻击一旦无计可施,对“方方日记”谩骂一旦穷途末路,那些攻击谩骂者就会善罢甘休吗?绝对不会!

老百姓有句话:直棍子打不疼人的时候,弯把棍子照样能打一个半死。借助外部力量,就很容易达成这个目的。

但是,一旦看清了这些上不了台面的东西,谁都会觉得十分可笑。

 

11.借助官方力量

质疑方方“屁股是不是坐偏了”,或者给她扣上一顶“吃饭砸锅”党的帽子,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背后目的妄图借助官方力量打压甚至封杀方方及其日记。

 

 12.借助境外力量

如果说,官方力量是“正”借,那么境外力量就是“反”借。从洛杉矶时报风波,到去美国写日记的反讽,再到授权境外出版《武汉日记》,方方本人受到了又一轮肆无忌惮的攻击谩骂。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其中的逻辑谬误。

同样是美国媒体报道,为什么外卖小哥上了时代周刊封面,有些人就欢呼雀跃,似乎中了大奖?而方方上了洛杉矶时报的头版,有些人就一惊一乍,像在犯罪现场抓了现行?

把两件事情联系起来看,便会发现,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双重标准、典型的实用主义:着急用美国媒体“证明什么”的人,其实对事物早就有了自己的判断,只不过把美国媒体当成了一种道具,像“揉面团”一样,拿美国媒体来说事儿而已。

于是乎,就有了两种截然相反、却同时存在的怪现象:

肯定“好”时诉诸权威,这个权威就是美国媒体——时代周刊;

否定“坏”时罪恶关联,这个关联也是美国媒体——洛杉矶时报。

可惜的是,这个权威与罪恶,实际上都与中国无关。

罪恶关联+无关转移,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逻辑陷阱:妄图将方方及其日记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13.借助人心力量

现在,没有任何大数据来告诉我们,“挺方派”与“倒方派”究竟撕裂到什么程度。(这当然是个好选题,恐怕现在没人敢做,难题之一:样本怎么认定?)

可以肯定的是,“挺方派”与“倒方派”都在自称代表了民意。

一个典型的说法:方方《武汉日记》在国外出版引发众怒。

究其实,这是对方方及其日记采取“诛心”战术,妄图从人心里将“方方日记”连根拔起。

推荐看一篇文章《究竟谁是“人民”》,顺便反问一句:众怒之“众”,是谁统计的?从哪里统计出来的?

不要动不动就是“人民不答应”,请问谁能代表“人民”?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除了共产党,谁也不可能,谁也没有资格“代表”人民。

对方方及其日记的“诛心”战术,就是妄图借助人民的名义、人心的力量,彻底把方方打翻在地,事实不就是这样吗?

这个逻辑谬误的公式可表述为:如果A则C,现在C成立,所以一定A。

“套”过来的表述则是:坏作品一定引发众怒,现在已经众怒了,所以“方方日记”一定是坏作品。

天下之大,竟然容不下一个方方?

文坛之大,竟然容不下一本日记?

果真那样的话,绝不是方方一个人的悲哀,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是我们国民素质的悲哀,如果说“家丑”,这也算不折不扣的“家丑”之一吧?

逻辑谬误已经和盘托出,再争论下去难道还有什么意思吗?

不讲道理的人,请醒一醒吧!“诛心”之论,可以休矣!

 

(信息来源《大国策》, 董强先生系文学博士,资深媒体人)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微信 扫一扫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