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民专家

    威鲨移民首席专家

    添加移民专家微信,为您提供专属1V1咨询服务
  • 海房专家

    鲲洲海外置业专家

    为您提供海外最新房产投资资讯,定制专属海外置业方案

7*24小时客服热线:

4009-933-922
  • 海那边服务热线电话:
  • 深圳公司:0755-86541970(客户服务)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9819号深铁金融科技大厦19A层
  • 北京公司:010-85951808(客户服务)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soho2期C座C5-3
  • 上海公司:021-61769601(客户服务)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501号国华人寿大厦307-308室
  • 杭州公司:0571-88016401(客户服务)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五星路198号瑞晶国际商务中心2205-1室

关于人体的免疫功能

来自:水畔网行 0 0 2020-06-05

固有免疫系统——极其复杂的白细胞

人体有非常系统、复杂的免疫功能。免疫的英文immune词源于拉丁文immunitas,其原意指免税,为借用引申为免除瘟疫,即抵御传染病的能力。像骨髓、胸腺、脾脏、阑尾、扁桃体以及各个淋巴组织等,都是重要的免疫器官。骨髓是人和哺乳动物的造血器官,也是各类免疫细胞的发源场所。从造血干细胞,分化演变为髓样干细胞和淋巴样干细胞。从髓样和淋巴样干细胞,又继续分化孕育出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承载血液功能的红细胞,凝结保护的血小板和俗称统称的杀菌“白细胞”。血液中有三种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这一条差不多已经是绝大部分人生物知识的极限了。然而,把所谓的“白细胞”细分,才是初步理解免疫系统的入门。“白细胞”至少包含:粒细胞(中性、嗜酸性、嗜碱性、肥大细胞),单核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K细胞)等这些两级三类十种分类。它们可以从血管内迁移到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组织迁移到血管内。

因此,“白细胞”除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组织中。其中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占到“白细胞”总数的50%~70%。但其他种类的细胞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体在面对病毒的时候,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组织,相当于国家的长城、天险。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比如唾液、眼泪、胃酸、乳酸、脂肪酸、酶以及皮肤黏膜上一些菌群等,通过物理化学作用,一起杀菌抑菌,阻挡病毒的入侵。

第二道防线,就是以吞噬细胞、粒细胞和NK细胞为主的固有免疫系统。主要分布在消化管、呼吸道等人必须要开放的地方。它们先是即时反应,随后肥大细胞就像通信兵一样,能够释放“信号”(炎症因子),召集各种免疫细胞增援集结到被侵组织部位,启动炎症反应。粒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这几种固有免疫细胞,将释放蛋白酶将病原体消灭,乃至直接吞噬已经被感染的宿主细胞、肿瘤细胞乃至较大的病原体(如真菌和寄生虫)——被统称为“靶细胞”。发脓、发炎、流鼻涕、咳嗽,常常是免疫系统战斗后的产物。另外,高温环境不利于病毒的繁殖,因此人体内的白细胞介素1等物质也会增加,以促使体温升高。也就是说,发烧流涕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免疫系统与病原体战斗时所主动使用的一种手段。以上两道防线,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即见到闯入陌生来客时便杀之,即使并不认识对方是谁。这已经足以抵挡我们平时接触的大部分病原体。它是机体保护“自我”,抵御“非我”的能力。既能抵御病毒、细菌的入侵,有时也会把原本无害的花粉甚至食物误识别为异物,大举征伐,这就是过敏反应。对于机体一般的感染,固有免疫系统这几种细胞联合作战,基本就可以结束战斗了。但如果遇到入侵规模大、繁殖增生能力强、非常难缠的病原微生物,吞噬细胞以及专门的树突细胞、肥大细胞就会发挥通信功能,识别病毒表面的一些蛋白质特征信息并报告淋巴细胞,请求火速增援。这就启动了人体的第三道关键防线——特异性免疫系统。

 

特异性免疫系统——T细胞与B细胞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外形独特,就像一个个张牙舞爪的树妖,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它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也就是通报给淋巴结的淋巴细胞,从而有效激活初始型T细胞、B细胞。

“抗原”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结构特征,或者叫抗原表位。因为病毒颗粒和细菌表面都带有不同的蛋白质结构特征——“抗原”,所以其实激发特免系统,并不需要完整的病毒,只需要识别病毒上的特定标志物即可。淋巴细胞这时候就要登场了。主角是头两种: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B细胞的“B”字,是采用“囊”(Brusa,词源为拉丁文)的首字母命名。1956年开始为科学家了解。T细胞的“T”字,是采用“胸腺”(Thymus,词源亦为拉丁文)的首字母命名。1961年开始为科学家了解。T细胞是淋巴细胞的主要组分,占比约为50%~60%。它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直接杀伤靶细胞,辅助或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T细胞是经过胸腺所分泌的胸腺素改造的淋巴细胞,具有杀灭病原微生物能力。胸腺,过去人们对它认识甚少,甚至认为它是与人体机能无关的退化器官。1961年之后,才发现它在人体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T细胞对病原和靶细胞直接起杀伤作用。所以T细胞的免疫作用叫作“细胞免疫”。B细胞占比约为15~20%,首次发现于鸟类的法氏囊(Bursa Fabricii)。法氏囊是鸟类特有的结构,位于泄殖腔后上方,囊壁充满淋巴组织。人和哺乳动物没有法氏囊,类似的结构是骨髓造血和淋巴组织,亦有相同作用。B细胞是通过产生抗体起作用。抗体存在于体液里,所以B细胞的免疫作用叫作“体液免疫”。

1965年,《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综述了T细胞和B细胞的特点,提出淋巴细胞有两种类型的观点,标志着现代免疫学的开篇。

但实际上,淋巴细胞除T细胞和B细胞外,还有K细胞和NK细胞,共四种类型。                  K细胞即Killer Cell,杀手细胞。在人外周血中,K细胞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510%,直到1975年才为科学家发现。它的杀伤作用,依赖于抗体的指示,也就是当抗体粘附在病原之上,并一块被吸附在细胞表面的时候,才能发挥指示作用。NK细胞即Natural Killer Cell,自然杀手细胞。在外周血中,NK细胞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15%NK细胞较大,含有胞浆颗粒,故称大颗粒淋巴细胞。它的杀伤作用不依赖于抗体的指示,属于固有(非特异)免疫系统的一部分。

 

初次免疫应答——淋巴细胞的转化

人体在第一次接触某种抗原时,需要经过一系列抗原识别、呈递等过程,才能调动淋巴细胞来应对这种陌生的敌人。所以感染一段时间后(一般4~5天),血液中才能出现抗体,这就是抗体检测的延迟性窗口期。在细胞因子的复杂传导机制作用下,初始T细胞被刺激启动,分化为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其实还有辅助性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初始B细胞则分化为效应B细胞、记忆B细胞。效应B细胞,也被称为“浆细胞”(Plasma Cell),也就是释放特异性抗体的“基地”。效应T细胞直接释放分泌细胞毒性产物(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等),与其它免疫细胞共同发挥作用,杀伤被感染的靶细胞,效应B细胞也就是浆细胞,根据收到的抗原特征,每个浆细胞每秒钟能释放2000个微小的“Y结构”球蛋白抗体,吸附和覆盖在抗原之上。 专门生成的抗体,就像人民战争中的民兵、游击队,它们与相应抗原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紧紧吸引迟滞敌人。抗体既可以阻止病原体进入健康细胞,同时还能发挥指示作用,指引K细胞前来消灭靶细胞。这样,K细胞的数量虽少,但杀伤效应却很高。通常仅需一周的时间,入侵的病原体便会被它们所全部歼灭。效应T细胞、效应B细胞也随之分解凋亡,抗体也进入了衰退周期。之后不久(一般是半年),体内的抗体浓度将降到非常低的水平。但这套特异性免疫系统,还留了一组更强大、更有效的后手。这也就是免疫机制的精要部分。

 

再次免疫应答——长存的免疫记忆

在启动初次免疫应答,初始T细胞、初始B细胞分化为效应T细胞、效应B细胞的同时,还生成了另外两种细胞——记忆T细胞、记忆B细胞。与初始、效应淋巴细胞的快增殖短寿命截然不同,这一部分记忆类淋巴细胞将停止增殖和分化,变成异乎寻常长寿命的稳定细胞。记忆淋巴细胞将长存于体内,尤其汇聚到血管壁、消化道、呼吸道的黏膜等微生物首先入侵的部位,以类似于静息的状态存在,所以寿命很长。同时,这些记忆细胞仍然具有特异性。它们记录着特定抗原的信息,同时每种记忆细胞只能用于对抗相应的病原体。这种机制就叫做“免疫记忆”。只要有免疫记忆,当有相同或高度类似的病原体再次进入人体时,在首先侵入与遭遇的部位,就会立刻引发更快、更强的免疫反应。这就是“再次免疫应答”。无需其他召唤机制,特定的记忆T细胞、记忆B细胞,这时就可以直接唤醒、活化、增殖、分化,重新产生效应T细胞、效应B细胞,并产生比初次应答时更高浓度的抗体,与抗原结合。这样的一线监视-快速激活机制,便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消灭入侵病原体,保证人不会再次染病。而免疫记忆和再次免疫应答,也正是疫苗的根本原理。有关免疫记忆的第一篇文献,可以追溯到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记录,他在记述公元前430年发生在雅典的瘟疫时写到:“同一个人不会遭受两次攻击。”当然,这时的人们对免疫系统和细菌、病毒是一无所知的。

1796年,英国医生琴纳尝试用接种类型相似、但毒性对人低得多的牛天花病毒的办法,创制了人天花痘苗。1861年,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开始建立了细菌理论。1880年后又成功地研制出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种疫苗,开创了近代免疫学。1935年,美国生化学家温德尔·M·斯坦利终于证实了比细菌还要小1000倍的病毒的存在,从而获得1946年诺贝尔奖。然而,人类真正理解免疫的背后原理,一直要到1970年代之后,这才从必然王国开始走向了自由王国。

 

免疫是极其复杂的生物机能

但实际上,从生命分化为病毒、细菌和复杂生物开始,免疫系统的演化时间已经超过5亿年。所以今天每个人身上带着的这套系统,才会如此复杂。共同构成了一个极为精细、完善的防卫体系。对于大部分中老年人来说,看到这里基本已经昏头转向甚至不知所云了。然而这些知识,却只是目前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的一小部分内容,略有补充而已。所以说,后浪的成长与认知基础必然要比前浪强得多,后浪必将远胜于前浪。但作为知识青年的后浪,还需经历实际的社会生产,为社会与自己创造价值;由知识到实践,由技能到认知这样多次的反复,经历过诸多风雨,才能完成认知的螺旋式上升,批判继承上一代人的文化遗产,创建更新更好的文化,实现从批判矛盾到推动进步的超越过程。如果仅仅是沉浸在鼓吹消费主义的虚妄幻想,“娱乐至死”的行乐梦境,自欺炫耀的群体幻视中,那叫浮躁的泡沫,不是坚实的后浪。

当然,这些知识也仅仅是一个高中水平的知识科普,连概论入门都不算。免疫系统还有补体系统、细胞因子、介素、干扰素、免疫调节等一大堆基础。再往深入一点,每一种免疫细胞,都能细分出几十个子类型、极其复杂的反应、介导因子作用等等内容,一下子就铺开几百个知识点。

在庞大的生物学体系中,免疫学也正是最艰深复杂的领域。比起遗传、测序、结构、病毒等领域难得多,不少研究病毒的大拿,学生时代免疫学也是勉强压线过关的,实在是太难了。毕竟,这是涉及生物对抗攻防的最高机能体系,尤其是防御,天然就要比进攻复杂得多。

 

疫苗的真正作用——刺激记忆BT细胞

跳过这些复杂的免疫系统解析,一句话的结论就是:疫苗提供的保护,除了短时间存在的抗体,更重要的是长期存在的记忆性细胞(memory T cellmemory B cell)。抗体是会逐渐消失的,半衰期只有23天。真正长期的“免疫力”,靠的是记忆细胞识别到已知抗原后,迅速产生大量新的效应T细胞、效应B细胞及抗体,而不是依赖已有抗体。

因此,疫苗是让一批危害很小、但有带着病原体抗原特征的“伪病毒”物质(减毒疫苗、灭活疫苗、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等等)入侵人体,激活人体对特定抗原的特异性免疫。通常来说,这个免疫记忆是可以维持数年到数十年的。

在免疫记忆存续期间,只要病毒的抗原表位不发生显著的改变,人体就能正常识别这种“我见过”的病毒。其他部分的突变不影响识别。当然,具体到新冠病毒这种新病毒,免疫记忆究竟能维持多久,还需另作讨论。

(信息来源:互联网)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微信 扫一扫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