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民专家

    威鲨移民首席专家

    添加移民专家微信,为您提供专属1V1咨询服务
  • 海房专家

    鲲洲海外置业专家

    为您提供海外最新房产投资资讯,定制专属海外置业方案

7*24小时客服热线:

4009-933-922
  • 海那边服务热线电话:
  • 深圳公司:0755-86541970(客户服务)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9819号深铁金融科技大厦19A层
  • 北京公司:010-85951808(客户服务)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soho2期C座C5-3
  • 上海公司:021-61769601(客户服务)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501号国华人寿大厦307-308室
  • 杭州公司:0571-88016401(客户服务)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五星路198号瑞晶国际商务中心2205-1室

"我参加了自己的葬礼":我们不只是为了好好告个别

来自:欧时大参 0 0 2019-07-14

葬礼,是每个人和世界唯一的告别仪式。以死者的名义,生者的面孔记录着对生命某种意义上的敬重。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什么样的分别才不会看起来那么仓促,似乎一直都是个未知解。然而未知的东西最可怕,因为不敢去想,因为胆怯畏惧,其实,更怕失去。


终其一生,最后和世界的告别似乎和自己没什么太大关系,葬礼之上充斥着的不过是亲友一昧地痛哭与不舍罢了,这样模式化的告别总显得不那么“体面”。那些遗憾与无奈、难于启齿的情话和未说出口的表白,也伴随着葬礼结束的一刻,就此终结。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举办一场“活着的葬礼”


你有想为自己举办一场“活着的葬礼”吗?


BBC最近一篇关于“参加自己的葬礼”的报道里,提及Seizenso(活着的葬礼)这一概念,即一场自我执行的葬礼:人们以一种全新视角重新审视自己,审视生活,面对死亡的必然性,也有机会和亲人好好说声再见。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BBC


在英国这一传统上较为情绪化的国度,这种做法已经日渐流行起来,因为“活着的葬礼”可以让人们更觉自由,尴尬的情绪也能得以缓解与释怀


28岁的乔治亚·马丁(Georgia Martin)在祖父的葬礼上情绪激动,葬礼后,她开始思考,自己活着的时候为什么不安排这个。一年过去,她已经为自己安排了六次葬礼,虽然每次葬礼都不同,但可以让家人慢慢接受。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BBC


2016年,24岁的Tom Honeywell为祖父举办了一场活着的葬礼。祖父在被告知仅剩一个月寿命之时,坚持要求与朋友们最后一次庆祝。一位摄影师,一个带有趣道具的摄影棚和一个人们站起来敬酒的舞台,参加者约有80人。Tom认为,这样的葬礼让人对生命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活着的葬礼”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意味着人们围绕临终问题展开了更开放的对话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纽约时报


世界上第一场为自己举办的“活人葬礼”


世界上第一场为自己举办的“活人葬礼”是日本歌手Mizunoe Takiko在东京的一家酒店里执行的,该葬礼除了遵循日本典型葬礼的做法之外,还在现场播放了一段自己创作的录音带,包含着各种流派音乐的混合体,将自己的葬礼变成一个欢乐的party。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pinterest


这样的告别让自己释然,也给了继续活着的人以安慰。她希望能够通过这种特别的方式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对生命里所有珍贵的人说声感谢


巴西女子躺在棺材里一天 为自己举行葬礼


据《每日邮报》报道,巴西44岁女子Vera Lucia Silva曾花一天时间躺在棺材里,体验了场自己的葬礼。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每日邮报


朋友和家人着深色衣服,在葬礼中进行“哀悼”。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每日邮报


整个葬礼过程中,唯一的一个动作就是转过头喝椰子水和茶。在Vera看来,“这是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天。”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每日邮报


葬礼是一种道别,道别并不意味着绝望。


尽管是种常态,可一旦提起葬礼二字大多数人总是会自觉地避而不谈;当面对死亡这个话题时,与生俱来的恐惧感依旧让我们选择了回避。就连生活中遇到殡仪主持人、葬礼策划师、入殓师(死者化妆整仪),甚至是法医等任何与其相关的职业人,我们都极其刻意地想要避开走,总觉着一旦沾上就得带来晦气。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可说到底,我们还是很难能拥有那种向死而生的勇气。也许有人做得到,可也终究是少数人罢了。


而你,是怎样看待死亡呢?


《阿甘正传》里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Death is just a part of life。所谓死亡,不过是生命在以一种新的方式在延续罢了。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YouTube


死亡,这是个古老的哲学问题。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名著《存在与时间》里提到“向死而生”的概念,在朝向死亡的恐惧下更深层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珍惜当下。


死亡,我们深知它的存在,也清楚在生命的轨迹里正一步步向其逼近,同样也懂得这其中恐惧的阴影笼罩了多少绚烂时光,但就是不愿正面去思考它。


当代作家周国平在《安静的位置》一书中表示,思考死是一种有意义的徒劳,它本身是段有意义的历程


的确,思考死亡、从容地接受死亡,实则是一种比死亡更强大的力量


2009年英国肯特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表示,每天写一篇关于死亡的文章持续一周或每天花5-10分钟思考死亡,可以减少抑郁的想法。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Conversation


与其胆怯畏惧,不如坦然面对


死亡咖啡馆

台湾开设有一家“死亡咖啡馆”,聚会者可以一边享用茶点,一边谈论死亡理念、态度、葬礼财务规划等话题,通过公开讨论的方式,来降低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正向、坦然面对死亡这件事。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Facebook


面对死亡,不如先试着体验死亡。


日本东京有家名叫“蓝色海洋”的咖啡馆,定期举办活动“凝视自己的入棺体验-在棺材中侧耳倾听”,参与者需要先对自己念一遍悼念词,然后躺进棺材听着和尚念经,正视自己的死亡。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以上2图:日刊SPV


死亡体验馆

上海有家 “死亡体验馆”,馆内有过这样一项两个半小时的死亡体验: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体验者在来之前需要首先思考,如果今天真的是你的最后一天,你会如何度过?带着这样的思考,体验者来到死亡体验馆,进入一个封闭的游戏空间,在空间里进行12轮的心理游戏,游戏内容涉及关于死亡的价值观与伦理冲突。比如,如果你的朋友已经癌症晚期,你会答应协助他安乐死吗?每轮都会淘汰出一个观点不被认同的体验者,独自进入一条全黑的通道,随后经历死亡、焚化、重生的过程,在一个纯白的空间中降生,与之前被淘汰的体验者交流感受。通过12轮淘汰制的游戏去唤起人们对死亡的思考,同时模拟出一个人要离开这个小社会(其他体验者)产生的心理割裂感,从而象征了他社会身份的死亡。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BBC


但很遗憾,今年4月4日,该馆已经永久关闭。或许面对“死亡”这一话题,国人们短期内还是无法做到坦诚相对吧。


活着的葬礼:正视死亡


但这世界上还是存在这么一些人在以“活着的葬礼”这种果敢的方式面对着死亡。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bottledream.com


2016年,据《纽约时报》报道,50名韩国人穿着寿衣参加自己的葬礼,躺进棺材反思人生。据介绍,自2012年以来,韩国已经有上万人参与了该形式的模拟葬礼。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纽约时报


参与者从棺材中走出来后,往往需要花几分钟时间调整情绪,体验结束后表示自己有一种奇怪的焕然一新的感觉,对生活也有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一个参与者表示,“里面没有一丝光线,我在黑暗中哭泣,棺材令人窒息”。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纽约时报


另一位在体验前曾有自杀意向的女子体验结束后表示,“我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我还活着”,重新对生命燃起希望。


2018年,身患胃癌的哈尔滨80后女孩王越也为自己举办了一场追悼会,她笑着和亲友分享自己的一生,邀请朋友上台讲述与自己难忘的故事,还特别设计了抽奖环节与中奖朋友笑着合影留念。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搜狐


看到朋友落泪,王越还用一句东北味儿十足的“给我憋回去”逗乐了全场。葬礼现场,她穿得比新娘还要漂亮,在场的人笑容中藏着止不住的泪水。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新浪


葬礼后王越在《北京卫视》的采访中说:“我觉得没有什么不能面对的,因为即使你不面对,它也终将会发生,人人都是向死而生啊。”大概,这样的告别仪式便是所谓的“体面”,没有遗憾了吧。


你愿意参加自己的葬礼吗?


如果有一天可以参加自己的葬礼,体面地离开,和自己告别,和亲人告别、和朋友告别、和这个世界告个别,那为什么不呢?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如果有一天真的参加了自己的葬礼,你会为自己致一场什么样的悼词?或者对亲人挚友吐露哪些此生从未表达过的肉麻情话?


如果当真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审视自己的一生,你会选择这么做吗?


最后用上海“死亡体验馆”创始人之一莫里森在接受BBC采访中的一段话作结: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未知生焉知死’,我们认为这句话反过来也成立,‘未知死焉知生‘——死亡与生命相伴而行,只有真正与死亡恐惧和解,才能真正拥抱这段终有尽头的生命。”


(英伦圈综编,编辑:yumeng,参考:BBC,每日邮报,纽约时报,The Conversation,环球网等,图片除标注外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



下载移动客户端,更多精彩资讯指尖尽掌握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