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民专家

    威鲨移民首席专家

    添加移民专家微信,为您提供专属1V1咨询服务
  • 海房专家

    鲲洲海外置业专家

    为您提供海外最新房产投资资讯,定制专属海外置业方案

7*24小时客服热线:

4009-933-922
  • 海那边服务热线电话:
  • 深圳公司:0755-86541970(客户服务)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9819号深铁金融科技大厦19A层
  • 北京公司:010-85951808(客户服务)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soho2期C座C5-3
  • 上海公司:021-61769601(客户服务)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501号国华人寿大厦307-308室
  • 杭州公司:0571-88016401(客户服务)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五星路198号瑞晶国际商务中心2205-1室

美国高校首位华人校长吴家玮:打破玻璃天花板

来自:Mr海 0 0 2017-12-06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55年前,一句完整英语都说不出的吴家玮没想到自己不仅在美国读完博士,在美国扎下根,还在留美28年后出任旧金山州立大学校长,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担任高校校长的华人。人们说吴家玮“打破了玻璃天花板”。

 

玻璃天花板是如何打破的?近日,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洋墨水——老海归留美4部曲》中,吴家玮细细道出自己在美国最初11年的生活、学习。

 

甜蜜多于辛酸

 

在《洋墨水——老海归留美4部曲》一书自序中,吴家玮第一句话就是:“假如没有中央电视台的连续剧《金婚》,这本书大概见不了世面。”换句话说,是电视剧《金婚》促使吴家玮完成这部“自传”的。从这个理由不难看出,一方面和《金婚》男女主人公同时代而完全不同的经历让吴家玮深有感触,另一方面,电视剧中老俩口风雨50年的情感,让吴家玮有深深的共鸣,因为今年也是吴家玮夫妇的金婚,这对当留学生时相识的夫妇的美国经历,也是那一代人的经历。

 

留学期间有了这样一段美好的感情经历,吴家玮在回忆中自然甜蜜多于辛苦。实际上,吴家玮早期的学习经历并不顺利,书中他一一摘掉了人们加在他头上的光环,揭了自己的短。

 

吴家玮在香港培正中学毕业,当年拿了“品学兼优奖”。尽管父亲是留美的,又在香港生活,但培正中学是中文中学,当年对英文要求很低,自然吴家玮英文好不了,说不了一句完整的英语。申请美国的大学时,一些手续和资料都是父亲包办的。

 

17岁时,家境不好的吴家玮依靠微薄的奖学金只身前往美国南方的一所小学院,一年就算大学毕业,除了一门功课,其他成绩全是A,被当地媒体誉为“罕见的科学天才”。吴家玮说其实并非如此,一年毕业是得益于美国的大学采用的学分制。这所小学院的理科水平很低,于是他运用了中学的知识考到大量学分,蒙混过关。

 

等到了华盛顿大学后,吴家玮才开始真正学习他的专业——物理,也因此着实吃了不少苦头。读研究生时因跟不上课程而不得不重修大学的课,也仅仅是勉强跟上。不过,像许多20岁出头的年轻人一样,吴家玮也没有“自知之明”,看到教授给自己的分数都还可以,不懂得发奋补课。因此,在研究生博士预考时,自然全军覆没大败而归,这也让吴家玮遭遇人生中的第一次重挫,以至于不得不半工半读,还时时有被遣返回香港的担忧。

 

正是学业上受阻时,吴家玮俘获了爱情,找到了相伴一生的知心爱人。书中记录了他们相识相恋的全部过程,如果说记得这些点滴是正常的,而书中对那些年的其他人、事写的也很详细,不免让人称奇。连吴家玮自己也没有想到,单为留美最初的11年就能写上20多万字。

 

吴家玮说:“我从来没有记日记的习惯,也实在没有时间写日记。所幸的是父母坚持让我每周写一封信回家,直至1966年父亲退休后阖家移民来美。母亲为我保留的大叠家书,就为这本书打了底。当然,男孩子不会什么都说给父母听,很多细节就得凭记忆了。”至于能记得那么多的细节,吴家玮很开心地说:“人的脑子非常有趣,很多以为已经完全遗忘的东西,其实一直在脑后储藏得好好的,到时就像电影那么一幕幕重现于眼前。写这本书让我重温旧梦,既有辛酸的片断,也不乏甜蜜的往事。总的来说,甜蜜远远多于辛酸,有时候越写越起劲,放不下笔。”

 

超越自传的意义

 

和吴家玮在专业上取得的成绩及后来“打破玻璃天花板”不“相称”的是,他初到美国时不仅没有读名校,而且是在师资力量相当不足的一所小学院,尤其是在理科方面,学院甚至没有工科。

 

英文不好,加上家里困难,吴家玮的父亲当时只考虑有奖学金的学校,选专业也是考虑将来容易就业的,最初大家都希望他学土木工程。到了学院后,吴家玮才发现学校没有工科,于是他改学物理,感觉将来转工科可能比较容易。其实学校的理科老师总共只有两三位,学生也就两人。没想到这一无可奈何的选择竟使吴家玮成为有令人瞩目成绩的科学家。

 

吴家玮曾在美国多所大学学习和任教,后又出任校长,对记者提出的国内时下“读名校”和“报热门专业”状况,他说向往这两方面无可厚非,但如果学生、家长一味追求,到“非读”不可的程度就是“极大的错误”。他认为先要了解什么是“名校”,国际著名的大学,一般来说是凭教授们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成名的,与他们的教学水平没有关系。本科生在4年里一次都见不到那些替学校争光的名教授也不足为奇。再说,名校一般各有不同的强项,并非每种专业都强。另外,吴家玮认为,学生对于自己真的没有兴趣或不擅长的、或是缺乏能力和基础的专业,进了未必读得那么好。尤其是那些热门专业,竞争强,单是读得“好”未必就能找到称心的工作。

 

其实吴家玮很希望自己的这段留美经历对国内高校的教授及学生有些参考价值。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吴家玮就因中美科技界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多次回国,改革开放后,更多地参与了国内高等教育的改革和访问学者的派遣工作。既接待来美访问和考察的学术团体,又经常回国讲学。这样,与国内的教授和学生们交往频繁,吴家玮说:“看到他们面对的情况和问题,就想起当年自己亲历的经验。”也动了写“自传”的念头,只是工作繁多。直到20多年退休后才有了写作的时间。

 

吴家玮在书中写了许多接触到的人和经历的事,让读者了解美国的一些人情世故及美国人的风尚、思维方式,还有不少他对美国的思考。这些内容既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吴家玮有意识地写下的,吴家玮在自序中说,这些年与内地青年交谈中发现,他们对美国的了解经常来自好莱坞的电影电视和华盛顿的政客发言,像是何顺果教授所说的“既熟悉又陌生”,因为一般媒体无法传递美国民众的真正性格和心态。那么,吴家玮说“写这本书或许就沾上了远超自传的意义”。

 

“不觉得自己成功”

 

国外有一种玻璃天花板理论,指不同社会阶层中,某些人能看到上层的岗位和生活,却被无形的阻力挡住,不能介入或穿越。这个理论适用于当年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华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勤奋有为,很多在专业上极为成功,可是少有人能进入领导层。1983年,吴家玮出任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校长,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担任高校校长的华人。

 

吴家玮17岁到美国留学,然后留居美国就业。留学生能有这样的成就,在美国高校以及工商界、政界的华裔和华人留学生中至今也还少之又少,因而人们说他“打破了玻璃天花板”。

 

吴家玮的父亲早年毕业于清华,后到美国名校深造五年,主攻当年热门的铁路管理,又读了经济硕士,回国后因国内局势动荡,不得已移居香港,且从事与专业无直接关系的会计工作。吴家玮说,父亲那一代的留学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国真是为了留学,而非移民。一则因为两国之间的传统文化差异太大,较难适应。一则当年的家庭观念很深,很少年轻人会滞外不归。再说,当时美国基本上不让华人移民。

 

到吴家玮留美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本来也是打算学成回国的,但国内情况很乱,而美国则正值国力上升的黄金时代,思想也渐开放,让他们这些留学生能够找到出路,暂时留下。半个世纪过去了,吴家玮说,虽然华人在美国有了较大的就业和成就机会,可是主要还是在科技界和学界,且进入领导层的还是不多。“当年算我‘打破了玻璃天花板’。”吴家玮对此感慨万端,“确有几个一度冲破了学界领导层的玻璃天花板,但只是过眼烟云。”事实上,吴家玮任校长后的26年来,当大学校长的华人只有两三位。

 

能在美国取得如此的成绩,以现今的标准都是非常成功了。但吴家玮很平静地说道:“我不觉得我算得上‘成功’。经常回头想,几乎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做得不怎么好,假如能够重新活过,很多方面都该大为改进。”吴家玮说那个时代的人,经过战火和穷困的洗礼,对客观环境的要求不那么高,能有机会读书工作就觉得十分满足、十分幸福,于是安分和勤奋来得自然,作点成绩出来是应该的,说不上“成功”。

 

吴家玮认为机遇也很重要:“其实在一个上了轨道的社会里,到处都是机遇。问题在于个人有没有足够的知识、投入、视野、努力、勇气,选择性地把握机遇,不懵懵懂懂地让机遇擦身而过。”

 

1988年吴家玮在去国33年后,回国出任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他笑称自己是“老海归”。对于近30年的出国留学生,是否能为中国带来学术以外的重要影响,吴家玮很乐观地认为,在质在量上都应该超过以往。但也希望他们“带回来的不要是过多的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消极的人生观、或偏激的价值观,而是西方社会里思维、道德和行为的精粹”。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