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民专家

    威鲨移民首席专家

    添加移民专家微信,为您提供专属1V1咨询服务
  • 海房专家

    鲲洲海外置业专家

    为您提供海外最新房产投资资讯,定制专属海外置业方案

7*24小时客服热线:

4009-933-922
  • 海那边服务热线电话:
  • 深圳公司:0755-86541970(客户服务)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9819号深铁金融科技大厦19A层
  • 北京公司:010-85951808(客户服务)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soho2期C座C5-3
  • 上海公司:021-61769601(客户服务)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501号国华人寿大厦307-308室
  • 杭州公司:0571-88016401(客户服务)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五星路198号瑞晶国际商务中心2205-1室

作为1.5代移民,对新西兰小学到大学的一点看法+经历 (转发)

来自:憧憬2015 0 0 2014-10-12

  作为1.5代移民,对新西兰小学到大学的一点看法+经历 (转发)
 
 
 
 由 Felix Ye 于 星期六, 2012-05-12 15:35 发表
 新西兰,留学,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移民, NCEA
 教育
 .
 
 注:前段时间在Skykiwi上看到这篇文章,是以一个中国出生,7岁跟随父母移民新西兰的移民孩子所写的一篇帖子,觉得颇值得移民父母或有意送孩子过来新西兰留学的家长一读,经过笔者允许,转发于此。全文未作任何编辑或删改。
 
 原文新浪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44524d001013a9p.html 。 Skykiwi论坛上原址: http://bbs.skykiw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67125
 
 
 
 
 
 
 
 作为1.5代移民,对新西兰小学到大学的一点看法+经历 (作者为Skykiwi论坛上的cindyppz)
 
 
 
 首先:
 
 纯属个人看法,每个孩子不一样。如果中间有冒犯谁,真的不好意思。
 
 各个时期对于学校的看法是从当时那个年龄的理解,还有朋友之间的讨论,外加现在大了后的看法。大家可以理解为一个从小在新西兰长大的孩子的眼里学校的差别。
 
 
 
 背景:
 
 本人算是1.5代移民,呵呵,中国幼儿园毕业,7岁来纽,从小学2年纪上起。大学毕业后加修了高中老师的graduate diploma.
 
 
 
 首先:
 
 1997年刚来新西兰没多久就去了rotorua. 因为刚出锅外加安顿,第一次在新西兰上学是和爸妈住homestay的时候了。英文一句不懂。自己上了几年级啥学校我也不知道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估计爹妈也不记得。没上很久,估摸也就几个月。老师很友善,同学都是洋人。没有一个会说中文的。每天老师给带小人书回家,this is a house, this is a door, this is a chimney。回家老妈就要我背单词。第二天回去念给老师听。
 
 
 
 后来和爹妈搬出来,在rotorua的glenholme小学上学。入学时间忘了。我只记得我上的应该是1-2年纪的混合班。新西兰很多小学都是分混合班的。(1-2年纪一起上课,3-4年纪一起上课, 5-6年纪一起)。因为我是97年四月来的,所以这个时候应该是97年的后半年了吧,时间记得不是很清楚了。还是不会英语,每天老师给小人书,让一个洋人做我的buddy带着我。
 
 
 
 这边应该说一下,新西兰的孩子是5岁上学,但是如果5岁生日是在第一个学期,也就是四月初以前,那么上学时上year 1.如果是在第二个学期往后,那么就从year 0开始上。我是97年四月的生日。可上可下,所以7岁上year 2是完全可以的。
 
 
 
 第二年,1998年,8岁,上了year 3. 这时候完全融入学校生活,不过毕竟因为是移民,不懂得co-curricular生活。咱啥也没参加过,也不知道存不存在。除了学校compulsory的sleep over啊什么的,别的一概没有参加。学习相当不错,毕竟是老妈一手调教出来的。
 
 新西兰学校生活也简单。班里养个小鸡养到开始生羽毛,每天大家记录小鸡的生活习性。学习handwriting, 数学简单的要死。(曾经因为直接算出1加到100的总和把老师吓到,也曾经因为画出立体几何形状拿到年纪奖。。。不过这是1997年没有华人孩子的年代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时不时的有个什么road trip符合social study的要求。比如学造纸的时候我们去了一个造纸厂,学环保的时候去垃圾站和worm farm.
 
 year 3的时候,因为数学太好(别拍哈。。按当地农民水平),每到数学课就给送到5年纪的数学班。后来五年级的老师也拿我没办法了就给我送六年级,然后就干脆直接给我课本,自学成才,不用听老师讲,做练习题就行了。
 
 
 
 1999年,9岁,学校没让我上year 4, 直接让我上了year 5. 原因是学习太好。year 5的老师正是当年上5年纪数学班的老师。上课基本还是那些。这个时候我还在上ESOL哦!不过英文沟通已经没问题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去esol. 有几个比较要好的朋友,但是绝对不是miss popular. 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学校居然还有extra curricular东东!当时因为有一次在班级表演上(就是每班轮流在学校assembly表演)秀了一次长笛,被一个朋友看到他说你来参加我们school orchestra把。我这才知道原来世界还有这种东东存在!!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学习没压力,作业好像几乎没有。假小子一样每天和一群男孩子玩沙子。刚来新西兰每天我妈还给我穿小皮鞋,花边小袜子。每次弄一身沙子回家都挨骂。一年多后我晒得跟毛利孩子一样黑,每天跟男孩子在草上光脚疯玩tag. 放假课后除了做老妈给订的作业,就是骑着老爹garage sale淘来的二手小自行车满街疯跑。真挺幸福的。
 
 
 
 1999年后半年 搬奥克兰,上remuera小学。从rotorua小农村出来,俺就是一农村娃第一次进城市,还是以贵族学校。对于校服,很不习惯。对于二楼的教室,也很不习惯 哈哈。remuera学校好的确有他的好处。我是上的5年级后半年,但是至于当时班里是什么年级的孩子我真忘了。我只记得楼上好像四个班,很多课都是混起来全年级分班的。而且remuera当时很多课是必须上的,这是rotorua没有的。我们当时一定要学音乐,音乐是按水平分的。也就是我说的全年级混起来分四个不同水平。我刚到学校也没说过自己会长笛,比较怕怕也比较低调。学校第一次认识华人朋友,其实是台湾的,然后进了学校的orchestra. 学音乐的时候,四个等级分别是beginning, intermediate, advanced recorder, 还有就是会乐器的一个班。刚开始我是被放到advanced recorder班,直到一次orchestra在assembly演出,下一次音乐课的时候老师说,你不就是演出的那个吹长笛的么?你以后不用上这个班了,去上那个会乐器的班吧。乐器班的都是会乐器的。高手如云。真的。现在回想不愧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从小都学。。。
 
 除了音乐还有缝纫课什么的。sports也比较多。玩的好的真的很多。我是说那种比较professional的训练的孩子。
 
 
 
 功课和作业。。。忘了。。。。。。。。
 
 
 
 2000全家搬mt roskill,上mt roskill小学一年。老爸还怕我英文不行让我去esol班,去了两次老师说你英文没问题,你干嘛还来上esol? 回去正常班把。事实上那个时候我的reading age是14岁,全班最高的。后来还帮学校写校报。
 
 roskill是个 华人孩子比较多得学校,正好那个时候开始移民新来的孩子也很多。
 
 
 
 小学的总体感觉:好学校有好学校的好,课堂其实差不了太多,但是课外活动和非课堂教课的内容的确比较丰富。但是社交上来说,我是指social life, 别小看这个,因为孩子也需要有朋友的。我们家不是有钱人家,我的确无法融入remuera的贵族生活。我虽然学习好,可是钱不多,很多东西买不起。我也不想管爸妈要。有的时候会因为自己的‘土气’被别人笑。当然不是那种特别不友好的,可是还是会自己心里不好受。比如,shared lunch一类的,好多吃的我都不认识,同学会说你怎么这个都没见过。在乐队,所有人都是私人老师教得,考了这个级那个证书的,我是在community音乐学校学出来的,虽然乐感很强,不过很多东西都不懂。我就是一个middle class girl, 没办法融入他们的社会。真的。
 
 
 
 类似的情况后期也有过。对于家长我只能说,我可以了解你们想孩子出人头地,可是请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家里没有那种upbringing, 没见识的study geek, 融入一个不属于自己的社会,不一定会开心。当然,没有事情是绝对的,我也认识很多家境和我们差不多,但是在‘贵族学校’过的很好的,很popular。可惜,很多时候(not always) 是用钱去拼出来的。我做不到。
 
 
 
 这么多年,因为我中文好,而且不忌讳和大人们聊天 (哈哈),经常会被叔叔阿姨们按在那儿问一些问题。的确,青少年会很少跟父母沟通。我在孩子群中年级算是偏大一两岁,再加上跳级,比同龄孩子成熟一些,感觉像是比他们的孩子大了五六岁。
 
 
 
 很多新移民的父母都会问,新西兰教育看重什么?
 
 
 
 普遍来说,也许有些stereotype, 但是中国的孩子出来是书呆子,没主见,外国孩子动手能力生活能力强,18岁就可以独立。这又是为什么?
 
 
 
 最简单来说,我认为这是西方从小注重skills+development, 而中国注重书本知识。
 
 
 
 roskill小学,我只上了六年级一年。每个五六年级班的老师会从自己班里选出一两个比较优秀的孩子进入CATS班,也就是creative and talented students,两个年级一共二十个学生左右。都是学习比较优异的,每周三一天不上课,在cats班里呆一天。可以理解为天才培训班,watever。
 
 
 
 从cats班的学习内容,也许会让家长更了解新西兰的‘天才’教育和‘全才‘的理解吧
 
 
 
 cats从来不用书本。我们都是成绩很优秀的孩子,可以理解为学习根本不用紧张。可是学习不是最重要的。cats培养的是全面发展。
 
 cats的老师是一洋人,她要我们称呼她名字,而不是平常的ms xx. (近年好像为了尊敬改为ms了)原因是她不是我们的teacher, 只是一个guide。而我们应该是身心都比较成熟的孩子,跟她是属于equal, 我们是young adults. (我们都只有十岁). 谈话她也从不把我们当孩子。那个时候我很喜欢,因为这种互相尊敬,互相聆听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没有对错。
 
 
 
 至于cats,每堂课有固定的几项,比如讨论国家大事,current events 什么的。大多学校在上social studies的时候都会有current events, 不过cats我们可以自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的比较深。比如当年one tree hill的树要被砍 (还是已经砍了。。忘了) 我们从毛利文化,文化差异,自己的感受,等等都讨论。free discussion.
 
 学习重要,休息也重要。每节课都要有类似冥想时间。用大家自己做的小垫子(一会儿说这个),学会放松。刚开始是老师lead, 比如,大家闭上眼镜,想象你躺在沙滩上,温柔的海风,明媚的阳光。海水咸咸的味道伴着芒果的香味一阵阵扑来。你感觉很轻松。吸气 呼气。。。。 细细的白沙子打在你身上,有点痒痒的。。。。 反正就是这一类的。后来就是学生自己轮流lead, 根据自己的安逸环境,从森林到花园,或者自己房间的床上。
 
 除了这些每节课或是每个学期都有一些主题。比如刚开始锻炼手工,老师从她妈妈那儿弄了好多破布条子,我们自己剪成喜欢的几何图形,封到一起,有点像quilting, 做成一个cushion的枕面。花了几周时间。做好后老师带回去,她妈妈又给我们每个枕面做了一个小枕头,之后每节课都带着,冥想的时候躺自己枕头上。
 
 每周我们都有一个debate 题目,和正反两队。每周都选出下周的题目和队员。cats从来不强迫谁做什么。永远都是volunteer。起初我对这些没兴趣。可能也是家教的关系吧,我对这些current events一向不感冒,也不专心听别人辩论,也从不参与。终于有一天老师问我为什么不参与,鼓励我下次也参与,弄得我有点不好意思。老师点名了,硬着头皮答应。结果老师选的题目是money should grow on trees. 我是反方。大家别笑哈,我当年的确比较傻。我还傻呵呵的想不到反方有啥可以说的。钱长树上多好啊。钱多多滴。嘻嘻。苦思冥想了一天,想不出来,终于像爹妈求救。老爹学finance的,跟我说这个钱多了怎么怎么贬值啦。老妈从社会学说,钱都长树上了人都不干活儿了养一堆懒蛋出来,只有钱没人做吃的。(吃的最能打动我了!)。原来如此,抓着这两个key point我就上阵了。
 
 另外一个比较大的project是设计花园。学校幼儿园旁边有一小块空地,老师争取到让我们设计。当时老师请到了电视一个garden show节目的xanthe, 免费来指导我们。(感叹一下本地人的热情!人家一个小时好几百块呢)。她教我们怎么画平面图,怎么画设计图。设计花园,不同的花草的习性不一样。有的爱阳光有的爱阴,有的是热带有的是冷带。还带我们去花圃,去调查,看什么样的花什么季节,不同的季节不要种一起。画图的时候根据花长大后的width估算需要多少个苗。等等。每个人设计自己的花园。设计好后大家又一起敲定一个final copy,是大家同意决定的。比如我的薰衣草hedge被采用了,别人的草莓园也被采用等等。我们自己按budget买花,回来种。现在这个小花园还在呢!
 
 我们也会玩一些游戏。比如大家坐一圈,每个人手上有一个图片卡,然后玩故事接龙。多长多短都可以,上一个人讲完后下一个人要用自己的图片接着讲。创意和临场变通能力是很重要的。一个僵尸被我们说的变成吸血鬼又掉进游泳池还参加棒球比赛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我印象最最最深刻的还是那个老师不把我们当孩子。我们讨论的话题稀奇古怪。又一次讨论到婚姻爱情观。老师说,我和我的partner有两个孩子了,可是我partner不相信婚姻。我爱他所以我尊重他的看法。对于10岁的我,这是一个很’成人’的话题,可是又有那么一点点小自豪,好比大人愿意confide in you的感觉。
 
 
 
 从cats班经历应该不难看出西方对于啥样的人才叫‘人才’。其实我的感觉是,中国父母不是不懂得这些,只不过社会压力让他们无法不逼孩子去好好学习。而学习压力导致孩子无法去学别的东西。
 
 
 
 经历是很重要的。洋人的孩子不关房间里,而是哪里都去。室内室外都要。这个什么花什么草,那个什么贝类什么沙子。这个是中国孩子很缺的一点,包括我在内。的确早期移民家里没钱,后期大学忙,假期打工,我到现在都没去过南岛。这种生活体验和生活经历,还有孩子自己独立思想和problem solving skills是生活技能,从幼儿园就开始培养的。很多华人家长说着就是‘玩’。
 
 
 
 这里很多家长可能会说,那孩子整天疯玩,还学不学习看不看书了?
 
 我个人觉得,西方教育是激发孩子学习的能力,不是光死记硬背的能力,而是如何学习,找到自己最好的学习方式,自制力,自己遇到困难怎么客服。这是将来learning都需要的skill.
 
 至于教育心理学,一个比较普遍的观念是,人们学东西,越类似的东西越容易学会,因为大脑储存信息是需要link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completely new idea需要人分解理解,而一个additional idea很容易就被吸收。到处见识到处打基础,才能让将来学习更容易。我学高中教师课程的时候,一个关键词就是relate. 作为老师你有没有把教得课程‘现实化’,让学生可以relate to themselves.
 
 稍微偏激一点的看,西方教育是属于小学给你打地基,打学习的本领,而非学习的内容。中国教育有那么一点点拔苗助长,只让孩子学知识,但是很多时候忽略了怎么去学习。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学习方式。西方教育是从小让你找到你自己的方式。中国教育就是一个方式: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稍微有点偏激了,轻拍)
 
 
 
 怎么玩?玩什么?
 
 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的玩法。nz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有一个关键词是free play. free play其实也是一种锻炼孩子explore, experiment和problem solving。 貌似‘随便玩’但是其中大有学问。首先,free play是不需要家长或是老师介入的。家长或是幼儿教师的目的是引导,而非指导。一切让孩子自己搞定,而不是告诉他怎么搞。关键是在他介入frustration快要放弃的时候,帮他一下,鼓励他继续。孩子玩积木,积木不一定是要搭起来的,也不一定非要强迫孩子说积木必须要这么玩。孩子也许只是想experiment。积木的质感,体积,甚至碰撞起来的声音。成人思想有时候太被局限了。
 
 
 
 free play不代表是家长放松的时刻。只是需要退后一步,但是积极观察孩子的举动。学会选择恰当的时刻去给予援助。
 
 援助太早,孩子没有发挥到自己的problem solving skills. 援助太晚,孩子就放弃了。
 
 至于退后是不是代表不关爱?其实不是的。free play的一个很重要的factor是emotional anchorage. 也就是说,身心健康的孩子才会去explore. 他知道关心他的人就在身后,他很放心,很放松,才可以放开去explore. 孩子该关爱该抱该亲,满足了他的emotional and social needs, 才可以的。至于什么时候是满足什么时候是过度溺爱,这是要家长自己判断了。
 
 (这段是幼儿期间的教育,小学心理没啥太大研究。。)
 
 
 
 初中(11-12岁)
 
 初中没啥太大感觉。短短两年而已。课外活动参加的还不是太多,还是属于学习型。
 
 不过我的班和隔壁班算是比较好的班,所以我们有一些‘特权’,比如老师带每周带我们去royal oak玩壁球什么的。
 
 
 
 个人感觉一个好的老师比一个好的学校要重要。好的学校也有不好的老师。普通的学校也有负责的老师。
 
 
 
 初一,新老师,上课无聊,我也属于比较捣乱型。老师估计也拿我没办法。。。上课不认真听,反正作业我给你交了。
 
 初二,很好的一个老师。初二可能因为比较喜欢那个老师吧,上课比较乖,所以反而对于课堂内容记得比较好。
 
 
 
 大家都想知道,新西兰学什么?
 
 
 
 新西兰比较少提拔学习好的孩子,反而会尽力拉比较弱的孩子,特别是在小学和初中。高中为了升学率等等原因会反过来。again, 这个不是绝对的
 
 
 
 初中,数学,除了一些记不住的比较无聊的东西,每周都有一次乘法口诀比赛。新西兰被乘法口诀是背到12x12的,不是中国的小九九。每周,老师让在数学本子的后面画上12 x 12的格子。然后老师横着随便说出1-12,竖着随便说,然后时间限制内(好像是三分钟还是五分钟)我们要把其中所有横竖的数字一一相乘。
 
 
 
 有同学做不完的,也有我这样一分多就可以搞定的。
 
 
 
 数学特别好的,老师每一两周给我们加一个数字,所以我们从13一直背到17,别人做12我们要同一时间做完13的。
 
 
 
 因为我的数学特别好,老师从家里给我拿他儿子year 11的数学课本,其中有简单的三角函数让我自己学。
 
 
 
 英语,除了写poem等,我们每周还要背单词。每周三十个单词,其中是是个简单的,十个中等的,十个难的。周一先考,如果大多错在简单的单词,那么这周就背最简单的10个。如果大多错在中等的单词,那么这周背前20个,如果错在难的三十个,那么就三十个都背(其实应该是指背相应自己能力的十个),然后周五好像是再考。
 
 
 
 班里当时也有两个非洲来的学习非常非常差的,他们背的单词都是超级无敌简单小学低年级水平的,属于特殊案例。我那个时候周一考基本都可以达到每个单词都会,或者只错一个两个。所以我每周不用再背单词了,而是教两个非洲同学,周五考他们的单词。
 
 
 
 初中没有啥特殊班了。只有一个maths extension, 给数学好的孩子。当时全班只有两个人会代数。一个我,一个香港的男孩(现在澳大engineering毕业了,不知道有没有在读phd). 那个时候11岁。maths extension都是数学的problem solving,例如鸡兔同笼,这种奥林匹亚数学的题,简单版。当时我忘了是什么题,反正香港男孩在白板用代数解出来,全班同学全部傻眼,就我一个人还很专心的看。。。。
 
 
 
 至于全市排名怎么样?有些家长可能回知道一年一度的mathex competition. 应该是7-10年纪,每个学校选出1-2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个人,一种难题解答比赛。开赛的时候每组桌上一道题,答出来之后是由一名队员(the runner) 跑到前面给考官,答案对,考官给下一题,答案错,回去重做。中间可以放弃题。runner 不可以变。我参加的前两年,也就是初中的两年,一半怪学校安排不当,不特殊培训我们,分组的时候不集中火力,而是把最强的两个,我和香港男生,分开两组,而且runner不选田径队的,每年都从数学队出。。。而一半怪自己学习不精。每年都bucklands intermediate夺冠,两队都能达到前几名。去年我观赛的时候他们还是很强。我们每年都在第四五名左右。(这是全奥克兰市的)
 
 
 
 初中除了参加school band别的也没啥了,偶尔在inter class competition玩个netball什么的,反正肯定比不过人家校队的。
 
 
 
 初一年底还是初二年初本来报名想当house captain,不过因为没有全面发展,ie 除了学校band没有参加别的活动,所以落选。
 
 
 
 从初中到高中,一直让我们这些musicians不爽的就是学校的‘勋章’制度。要知道,参加一个orchestra是一个全年度的,每周固定排练的commitment, 参加三年以上才能拿到勋章,而且一共music group就那么几个。反而sports是季度的,一个sportsman每年可以参加好多个sports, 得到好多勋章。学校给出的原因是,orchestra每年就表演几次,而sports team每周都要比赛。
 
 
 
 对我们来说挺不公平的,进orchestra的都是白天练晚上练,请了家教学的,付出的时间根本一点不少。可是得到的recognition却少很多。
 
 
 
 性教育
 
 个人感觉这是一个华人爹妈很难启口的话题。。。
 
 且不谈家里教育(close to zero),咱们只说说新西兰学校的教育
 
 
 
 在国内的时候记得从十万个为什么一类的书里面就知道了什么事精子和卵子。女孩做着撒尿,男孩有传说中得小jj (除了希腊雕像和年画里的娃娃我可是从来没见过啊!)男孩子站着撒尿。新西兰幼儿园小孩子不分男女厕所的。。
 
 
 
 小学六年级毕业晚餐那天,放学回家裤裤上油血血,老妈简单描述子宫和子宫内膜的问题。但是就来了那么一两天。
 
 
 
 初中一年级(11岁),学校进行第一次性教育,属于青春期性教育。认识男女性器官,青春期身体的变化,除了下面变化,还有毛发,喉结,变声,胸部,长痘痘,男生梦遗,女生月经等等。老师说,这都是很正常的,不用羞耻。好像进行教育的不是班主任,是政府还是那个机构的老师。anyway. 没有‘性’只有‘青春期变化’,就一两堂课,可是提前给家长发通知了,可以选择不参加。之后给了很多试用品,比如卫生巾,clean and clear的试用套装什么的。
 
 初二,基本上还是这些东东,不过没有免费东东送了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高一,属于health课其中一个topic, 不过大多和初中没有太大变化,稍微深了一点点。简单介绍了sex和sexual health (contraception)
 
 高二,比较有纪念性的一年。性教育不是puberty了,而是比较重点在于protection. 性教育还是属于health其中一个topic. 男女结构还是要讲的,但是重点稍微多在protection上了。各种性病,防止性病,防止rape, 防卫自己。各种避孕设施。最广泛推荐的当然还是传说中的套套。
 
 好吧,我承认我是乖宝宝。早在初二的时候我喜欢的小男生和他的朋友们就有说过在操场公园见到condoms, 我还傻傻的不知道是啥东西。。。
 
 套套是重点之一,因为老师一再强调那是唯一一个可以防止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的避孕设施。所以每人手发一个,用模型(不是香蕉 哈哈)教我们怎么正确使用。如何撕开包装不撕裂,如何捏住上面泡泡的and why, 如何roll it down, 如何摘掉,打结,用卫生纸包好,丢掉。好几堂课的内容就是这个东东。老师示范,自己学,甚至还有分组的套套relay比赛
 
 
 
 听起来很黄很暴力,不过其实当时思想很单纯。从没有把这个和成人运动联系到一起。。。。 只是很单纯的用一个health角度去学习。
 
 
 
 完鸟。。。被老妈看到我会挨揍了。。。。
 
 
 
 高中生活
 
 
 
 我上高中那阵,私校还是传说。eggs已经算是很好的学校了。爹妈想让我去,虽然买不起房子,可是介于我初中的australian competition(现在改名了)数学没低于high distinction, 英语,电脑,科学没有低于distinction, 初一otago大学的maths problem solving全国并列第三(还给了我money~~ 哈哈),初二回国错过了考试。如此优秀的成绩爹妈一直让我去eggs试试。
 
 
 
 鉴于之前remuera的不号回忆,加上听很多朋友说eggs是一个snobby school. 俺坚决不报名。爹妈当时也比较忙,再加上我从小比较倔,爹妈就放弃了。
 
 
 
 最终还是跟学区上了mt roskill.
 
 
 
 想当年(一说这话就觉得自己老了) roskill是一个不错的学校。刚入学(还是入学前)一个轰动一时的peter童鞋,高考状元,就是roskill出的。我在的那真roskill也除了不少人才。可惜,近年没觉得怎么好了。我们快毕业的时候校长rapson去奥大了,另外一个特别好的副校长rivalland因为申请而没得到校长职位也辞职了。去年回去看看,很多老师都不在了,senior management全部换人。朋友在校的妹妹也说学校现在没之前好了。。。
 
 
 
 roskill分班是A, B, C, 还有一个A+, Accelerate班。roskill是入学前考试分班的。A+班很多学校都有,不过有些学校不止一个A+班。roskill只有一个。
 
 其实班怎么分的,我也不知道。因为我们班有几个学生学习还不如B班的学生。(其中两位,在高一年底考试几乎全军覆没,不夸张,第二年给换班了)
 
 不过整体来说,只要学习不太差,进了A+就会留在A+, 而没进A+, 高一无论学的多么号都很难再进A+, 除非像我们这种,有俩人踢出去,才能有两个进来。
 
 
 
 高一A+班没什么太特别的,到了高二才突出A+的特点。
 
 
 
 整体来说,新西兰高中是五门课,每个学校不太一样,不过整体大同小异
 
 高一,五门+pe, 必修的是英语 数学 科学 social studies,还有一语言。另外roskill是8个main options (音乐,business, art, 等,每个人都必须每个都体验到)
 
 高二,五门+pe, 必修的还是那些,另外加一个option (好像是两个,上半年一个下半年一个). 学习好的有6 subjects 选项,也就是多个option. A+班必须6 subjects.
 
 高二那年,A+班的要考level 1的science和level 1的数学(我们下一届的就不让这么学了。。估计是被我害的。。。学弟学妹偶对不起你们啊!)A班的学习特别好的也可以提前修一个
 
 
 
 高三,五门+pe. 必修的数学英语科学。两个option。学习好的可以6 subjects, 也就是3 options. A+班这时不存在了,因为必修课不多了。但是A+班的学生即使已经考过level 1 science+maths, 也必须选则读数学(可以重读level 1或是继续读level 2)+一个科学(可以重读level 1,或是level 2选一个,学习好的可以选两个level 2 science)
 
 
 
 我高二毕业,目标是除了必修的english, 还有坚决要选修的french, 还想学level 2数学,level 2 bio, physics, chem. 不过鉴于这一共是6 subjects 而且大多是高四的课, 我怕校长不让我学。高二年底的假期,利用假期把level 2 chem学了一遍,想说第二年开学跟校长商量,让我考chem external, 我就不上课了
 
 
 
 高三开学,找校长。校长认为我偏科了 (2文4理) 一番争论下,我争取到在校学level 1 english, french, geography., level 2 chem, bio, physics. 自学level 2 maths, 年底考external, 学校不给我安排课。
 
 
 
 估计校长拿我没办法了。。。从此取消了下一届跳级的权利。。。
 
 
 
 高三chem学的相当轻松,因为假期已经都学过了。本小姐有那么一点点过目不忘的本领。我们班是一新老师,还是一岛人。整天在白板上写错化学方式。。。我说她错了居然还敢跟我叫板 (老师说: 童鞋,你说反了把?) 哇哈哈哈。 每次我都能跟他指出她错在哪儿,甚至可以大致说出在教科书的哪里,左边还是右边。事实证明,每次都是她错。班里我俩对质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童鞋们很happy, 因为再我纠正她+她翻书查的过程中,童鞋们有一个小小的休息时间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曾经我是很讨厌bio的,不过那年的老师真的很nice. 从此改变了我对bio的看法。所以说,一个好的老师真的是一大救星。千里马没伯乐也不行啊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高四,必修的只有英语+pe了吧?校长已经阻止不了我了,很果断的drop geography, 不过也给自己争取到了除了level 3 calc, bio, physics, chem, 还可以一周上两堂法语。由于课程排满, pe已经远离我了!不过说真的,法语一周就上一两次,真的就挂了。高三以前,法语从没低于90分。高四法语基本在及格和不及格之间徘徊。。。我也无所谓,无非就是怕一年不碰法语我之前努力都废了。。。
 
 
 
 高五: non existent. 高四毕业我就报了奥大生物医学系,虽然当时只有16岁,不过我的4个level 3 paper已经超过了80credit, 所以直接升学,没有走特殊途径。可恶的是无法拿奖学金。。。什么跟什么啊!居然敢不给偶money.......
 
 
 
 这个,跳级,咱晚点再说。。。。
 
 
 
 先说说新西兰的ncea和剑桥制度吧。
 
 
 
 ncea是分三年考。level 1(高三) level 2(高四) level 3(高五). 我听说的大多学校都可以让学习好的学生提前修一个subject
 
 大多学校,level 1是学science, level 2和3就变成bio, physics, chemistry三个了。也有个别学校在level 1就已经变成bio phy chem了。
 
 同样,大多学校,level 1 level 2是maths, level 2变成统计和微积分两个科目了。
 
 
 
 每个subject (例如数学) 都会分成3-6个不等的小paper (大多是4-5个), 每个paper是2-6分不等。一共每个subject应该是24-26个分(credit)。 按官方算法,每个credit应该是大约10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其中部分是课i堂,一部分是作业或者自学。
 
 
 
 ncea的每个paper, 分成external和internal. external是年底考试。internal是在学年内,老师选paper+更改内容+批卷。
 
 
 
 ncea没有分数,也没有subject总分。他是给’及格’ ‘良’或‘优’, 也就是achieved, merit, excellence. 另外fail的话是not achieved. 只要几个了(A, M或是E), 就可以拿到这个paper的全部credit. 也就是说,一个paper如果价值4分,无论你是achieved, merit还是E都是4个credit.
 
 
 
 ncea的subject比较丰富,好处是在于有些东西,比如艺术和创造性的科目,可以通过internal拿到分数。有些‘偏科’是剑桥这种传统考试没有的。
 
 
 
 不过internal因为是老师出题老师评分,少不了有点猫腻。即使有教育部moderate, 也只能给出评论和意见,无法更改老师的分数。有些internal,比如,science中的实验。说好听了是可以按照学生的practical work给分,事实上他examine的不是学生你做实验做的怎么好,而是你的报告写的怎么好。最终还是脱不开‘写’这个关键词。
 
 
 
 ncea过了level 1才能上level 2, 过了level 2才能上lvel 3. 上大学只会看level 3的分数。
 
 
 
 ncea的好处是,偏科严重的学生,比如数学只有几何好但是代数不好的学生,可以得到几何excellence, 代数也许就只是achieved. credit是每个paper单算的。另外比如语言,speaking是传统考试考不了的(时间人力等因素),可是internal可以老师考。
 
 
 
 ncea的坏处是,考试比较变态。不是传统的对错答案。经常要求写长篇大论。说好听是锻炼思考能力。说难听是变态无聊。
 
 
 
 NCEA的UE(university entrance)是42 credits at level 3, + level 2 literacy+writing credits。具体忘了大约是这样。
 
 
 
 这时大家肯定忍不住问,那既然A和E是同样的credit, 那么为什么还要考E呢?我学的那阵,证书上只是一个‘level 3 certificate' 现在会有一个grade (AME)
 
 另外,比较好的专业,或是有赛选性的专业,比如我上的生物医学,除了80 credits以外,还根据其中多少个是E credits多少Mccredit多少A credits排名。也就是说,80个都是excellence的学生肯定好过80个都是M的学生。至于算法,每个E的credit是4, M credit是3, Acredit2, NA=0. 那么rank最好的80credit的时候, 如果全部是E, 那就是80 x 4=320,满分。70E, 10M就是70 x 4+10x3=310分。 这种叫做ranking
 
 
 
 cambridge是很传统的考试。也就是大多国家采用的,满分100分的考试。对一题给一分。科目也是比较传统的数理化等。
 
 
 
 对此没有太大研究,只是在macleans实习的时候接触到一些
 
 
 
 cambridge的好处是他比较’传统‘。据我所知,他们在高三考IGCSE, 高四A level 高五AS level. 好粗是A level的分数就可以拿去上大学。高五可以重读A level, 凑更多的分数,也可以上ASlevel, 其中分数是A level的两倍。有点类似credits.
 
 不过好一点的专业比如生物医学是要求一定要AS level的分数的
 
 
 
 cambridge坏处是学习内容比ncea难。我教year 12bio 感觉有一些东西大一才学。也有人说有些东西ncea学了cambridge没有。整体还是感觉cambridge比较难。cambridge不能偏科。没有ncea的paper直说。一个subject就一个卷纸,容不得偏科。
 
 
 
 剑桥其实比较适合中国的学习方式 哈哈 就是一题海战术+死记硬背
 
 
 
 ncea是硬背都不一定背得出来。。。这几年更变态了。。
 
 
 
 无论ncea还是剑桥,都是给绝对分数,而并非像之前 school cert, bursary等,按全国考生的成绩,scale出来分数(比如,top 10% is A, next 10% is B etc)
 
 
 
 反而来说,咱们现实一点。人生就是一个人比人的地方。高中不赛选了,大学就要赛选了。导致现在貌似高中成绩都好了,可是大学却越来越难进了。
 
 
 
 凌晨5点。。。i must be crazy!
 
 一大早突然被饿醒了。。。。想必肚子里这个也是跟我一养的吃货。。。。好吧,有其母必有其子,将来一定要把他培养做24孝老公。。。。
 
 
 
 说说选高中把。。。
 
 
 
 这个话题有点长了。有些是听别人说的,有些是自我感悟的。真假不确定,也许有点偏激,但是此处无此事,必有此事处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私校也好,公立也好,外人选学校,看的就是一升学率。
 
 
 
 至于升学率是否代表学校就好呢?答案是maybe, maybe not.
 
 
 
 一个学校的好坏,个人感觉是在于他给提供的机会。有没有参加各种比赛?有没有提供很多的不同的社团组织?会不会经常带学生去体验别的生活?
 
 一个学校的学习好坏,其实是在于学校的老师。
 
 
 
 要知道,老师也是一个颇有压力的职位。上有小,下有老。学校为了招生,竞争,大多是只能靠升学率说话。因此,很多学校会有猫腻,或是小小作弊等。
 
 
 
 学grad dip的时候(也就是secondary teaching) 曾经课堂讨论过教书,实习中看到的教书方法和教书态度。有一人,年纪比较大,他说他们帮奥大曾经做过统计(估摸着曾经也在奥大做过什么职位?),貌似升学率蛮高的akl boys, 居然在大一是fail率最高的。(我记得是akl boys, 而且我记得是fail率最高之一,不过他并米有说调查其他各大学校都有谁)。原因?据说akl boys的宝贝们都特有钱,人手一台手提电脑,各种参考书,可是颇有一点中国式强迫教育。到了西方大学 ,可就不顶事了。
 
 
 
 类似的学校,比如eggs. 大学成绩咱不知道。我只记得我补习过3个eggs的女娃 (好吧。。妹妹。。。)。其中有学习很好的跳级的也有学习不咋样的。数学,基本上娃们都不想学怎么算,只是想学怎么用计算机。太折磨人了!数学有一paper是画图。比如画出(x+a)^2+b的图 (^是次方的意思,x^2二次方,^3三次方). 要知道,姐当年是都要记的啊!a是让x^2的图左右摆动,b是让上下晃悠。这年头小mm都不愿背了。人家只想知道在他们手上的100刀一个的graphics calculator上,怎么通过按钮直接给出图的形状,x intercept, y intercept, max and min.
 
 
 
 姐要哭了。。。娃。。。姐不是老土。。。姐就大你们两三岁。。姐上高中上大学也用过那玩意。。。可是你们还是如花似玉的15岁。。别把自己毁了。。。。
 
 
 
 我承认我老土。。。我还是很坚决的认为,无论你照相,photoshop多么多么滴好,最基本的素描功底还是需要有点的。人家picasso看似一疯子,可是素描功底也是相当相当滴牛的。我最喜欢我英语老师一句话: you have to know the rules to break it. 娃们。。。走法律漏洞,也得先熟读法律不是?走数学捷径,也得先明白为啥1+1=2不是?
 
 
 
 graphics calculator是一个很神奇但是也很坑爹的发明。integration, 两点之间的面积,计算器可以直接给你算出来。简单输入公式和上下值,耐心等待三十秒。voila! matrix也能算, 统计学的各个啥啥的都是一键输出。
 
 
 
 当我和mm们解释,mm们告诉我 "学校老师说了,graphics是我们的优势。不是所有人都能买的起的。既然考试可以用那么make use of it"。。。。 听完我很想找他们老师算账。可是你能咋办?只能跟他们说,别忘了算题过程也是分数啊!Excellence question不能只给答案的。(mm们说了,we can work backwards...)
 
 
 
 霎那间,偶只能说偶老了。。。。。。。。泪奔啊
 
 
 
 擦干眼泪。。。咱继续
 
 
 
 eggs绝对不是唯一一个利用money+高科技取巧的学校 (不是我拜金。。。这个money是一大因素,high decile=high socioeconomic suburb=rich parents=rich kids=schools make use of it).
 
 (说到decile rating, macleans校长曾经说过,macleans, decile 10, 所得到的政府补贴,大约比同样设施,但是只有decile 1的学校要少个一百万)
 
 
 
 因为有竞争,有升学率。其中少不了一点猫腻。高层给老师压力,每班必须要达到什么成绩。老师只能在给分上面轻松一点,或是多个给几次机会。特别是internals. 别忘了ncea的internal是老师自己评分,自己选择题材,怎么考等等。虽说只有一次’考试‘的机会 (比如只有一次交final report的机会等,不应该有resit机会),但是学校可以选择 ‘查看草稿’等方式,多给学生’补考‘的机会。
 
 虽然说这样会浪费课堂时间。可是别忘了哦,有钱家的小孩都送出去补课的哦!(啦啦啦 给自己打个广告~ )
 
 
 
 那么剑桥学习是否好一点呢?
 
 
 
 别忘了,最终还是看老师。再好的学校,也有不好的老师. maclean也曾经出过卖给学生大麻的staff (不一定是老师,听macleans的朋友说的) macleans也有’每天翻开书本自行抄笔记别来烦我‘的老师。
 
 
 
 剑桥学校很多也让学ncea的。虽然学校对外声称 ncea和剑桥各有利弊,没有说学哪个就是好学生哪个就是笨学生。可是现实是什么?学校的peer pressure让选ncea的抬不起头。学习即使一般般的学生怕父母失望或是同学嘲笑也会想法去学cambridge. 老师再怎么说一视同仁,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单纯的从课堂的学生来说,总体ncea的的确稍微笨一点。。。。(孩子们。。我不是故意的。。。)教起来的确费劲一点。总体cambridge的确聪明一点,一点就透。(总体哈,不是绝对哈)
 
 
 
 无论是我从一个老师的角度观察,还是跟macleans读书的朋友等聊天。事实上就是,在macleans (只是一个作为一例子) 不是尖子根本就露不出头。一辈子在学校默默无名,甚至会有一种被淹没人群里,看着上面的人shine, 自己就一直觉得’我这辈子就这样了,超越不了他们的’。 普通孩子,都不是说笨孩子,扔尖子队里,都会被磨掉一些信心的。macleans有很多很优秀的。但是优秀的太多,而且太优秀。普通的孩子很容易就被埋没了。
 
 
 
 朋友一弟弟,今年该上高中了。朋友就是属于,比较刻苦,但是学习中等偏上,感觉被埋没macleans的尖子中。朋友弟弟,刻苦但是学习也就是中等偏上。没啥其他特长。曾经体育不错可是受过伤不能再玩了。朋友爹妈:你要想出息就去macleans, 你要是无所谓就可以上pakuranga. 这不是难为孩子么?让孩子咋选?朋友经历过在macleans埋没人群五年,已经大学块毕业了,有点不想弟弟进去也这么干熬五年,知道我在macleans实习,就打电话跟我探讨。
 
 
 
 说回老师。好的学校,好的老师几率大,但是不是绝对的。启发学生的是老师,不是学校。但是不代表好的学校老师就各个都是好的。
 
 
 
 应聘过程,不用多说。大家估计都有过满腹才华但是却被优先录取了一个会打溜须会自荐的家伙,打道回府还愤愤不平。
 
 老师应聘,当然也有这种情况。
 
 
 
 当然,如果说’整体‘,那么好的学校整体老师的确比较好。但是不代表没有败类。更不要忘了,越好的学校,decile rating特别高的,几乎每个孩子都有出去补习,所以这和学校无关。
 
 
 
 反而来说,可以这么理解这个问题。家长都会冲着学校的升学率把孩子送进去。这些家长本身都特别注重孩子的学习。生怕孩子输起跑线或是技不如人。家长再想尽方法把孩子送出去补习。孩子补习完事年底都考的特别好。学校升学率当然高了。
 
 
 
 当然,这不能说天下学校都一般样。好的学校当然有他好的地方。设施上,机会上, support上。不过家长不要期望太高了。孩子送进好学校不等于就高枕无忧了。好的学校,压力和竞争力肯定会大一些的。
 
 
 
 以上属于个人看法,只供参考,出事不负责。
 
 
 
 跳级
 
 从高中到大学。不少华人家长都希望孩子跳级。
 
 
 
 一般来说,新西兰是不让跳级的。
 
 
 
 据我所知,跳级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转学,再转学。转的晕晕乎乎,据说是可以跳的。我认识一个男孩是这么跳过级。不过生日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如果生日本身就属于年纪偏小,那么跳级可能性几乎是零。这招也是十年前在小学期间有效。现在不清楚
 
 
 
 一个高中跳级方法,就是像我一样,跟学校商量提前修完课程。(昨天那堆不是炫耀哈。。。我是用自己跳级做例子。。准确告诉大家如何可以做到。。大家莫理解错了)。商量也好强迫也好。我知道可以,是因为我前一届一台湾男生比我还牛。高三修的高五微积分。高四修了高五的所有其他理科。高五修了高五的所有文科。现在貌似在读医,要不就已经毕业了。就是因为有了前例我才敢跟校长要求。所以各位家长,此路不是不可行。几率稍微小了一点。貌似现在roskill就很少让人提前学数学了,包括A+班。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level 2 学的非常非常好,然后提前报大学,利用discretionary entrance. 这招我知道roskill有三四个走过。
 
 
 
 还有,就是学cambridge. 利用cambridge A level (year 12) 的分数上大学。这样需不需要discretionary entrance我不确定。不过别忘了,有些大学科目是需要AS level的分数的哦。 (最好到大学查一下)
 
 
 
 (我当年没有走discretionary因为我已经学了4个level 3的课程,足够了80credits)
 
 
 
 
 
 至于要不要跳级呢?这个我有一些些心得和看法。
 
 
 
 除非孩子思想也很成熟,不然单纯的学习好还是最好不要跳级。
 
 西方的大学不是‘念书’而是‘自学’。这就是之前说过很久为什么西方小学初中包括幼儿园会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
 
 
 
 其实说这个都有些多余了,想必大家都在新西兰读过大学的。中西方大学的差异应该比我还清楚。
 
 
 
 macleans的学生 (提供cambridge考试的我只去过macleans) 几乎都不跳级。学校会尽量鼓励他们不要跳。留住人才当然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西方大学需要身心成熟的adults, 而不是学习优秀的小宝宝。 大学其中的概念和思想,的确不是光靠死记硬背,就能明白的。抽象思想是随着年龄增长的。当然这跟major也有关系。
 
 
 
 在year 13多读一年有什么好处? 首先,还是那句,多接触,多认识。学习优秀的学生不难弄个prefect什么当一当,或是其他的什么职位什么的。这对于将来的CV是很有用的。
 
 
 
 新西兰也有olympiad teams. 我知道的有数学 化学 生物。物理不确定。 我只参加过生物的。一般是在year 12那一年,学校推荐参加考试,是全国性的。生物是选了大约20-30个进行年底假期培训(说是培训,其实没书,也没资料,就是给题让做,我也傻傻的不知道书从哪儿弄,说真的没太当回事。。。有点后悔)培训过程定期给出题,要求答完发回给tutor. 题大多是大一的课程(别忘了这是year 12的生物学生). 从成绩比较好的选出12个参加camp. 之后选出参赛4人队+1 候选国际比赛。数学化学不确定怎么选拔,不过12人camp+4人队是绝对的。
 
 
 
 一般来说,这个是year 12初选, year 12年底放假培训, year 13 camp+比赛。
 
 我当年是在yr 11选year 12生物的时候被选上培训的,没能进到camp. 我也知道有不少的真正进了camp,或是比赛队的(不是绝对的哈,只是很多)都是year 12已经在读year 13, 那么当然比其他选手有一年的优势呢!
 
 
 
 (一直很想参加数学竞赛,很可惜,因为year 11我没有报year 12的数学,我不是自学嘛,所以就学校就没给我提供参考的机会)
 
 
 
 olympiad是一个很牛的考试,为了这个不跳级我觉得是值得。
 
 
 
 总体说,year 13有很多很多很多opportunities, 很多‘人生荣誉‘都在此一年。选择跳级的时候不妨参谋一下,孩子的学校在year 13给提供什么?
 
 
 
 个人感觉,上大学太早了容易不合群。比如吧,当年大一,年底class rep举办class party. 多好的social time啊。可惜,几乎所有的大学party都选择在酒吧一类的地方。比如cock and bull. 我大一的时候才17岁,cock and bull我进不去。class rep说sorry, 那看来你就不能去了。类似情况不少。即使课堂有交流,下课后大家闲聊昨天去哪里玩什么,我都插不进嘴,因为未满18岁我的大学第一年social life几乎是零。第一年没交啥朋友,第二年也就少了那个head start.... 我就像小朋友一样,下课大家很自觉的跟我说: 掰啦 我们先去喝一杯,明天见 =.= 哼~ 我自己喝奶茶。。。
 
 
 
 家教 请还是不请?
 
 
 
 这也是很多家长的心病。
 
 
 
 我是当初没补习过。可是也别忘了我老娘在我幼儿园和小学期间下了多么多么多么大的心血。(鞠躬 亲一个 )
 
 之前学教师的时候教授说了,没有笨学生只有不努力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送给各位家长们。
 
 
 
 要将来学习好,从娃抓起才是硬道理!别忘了,我再重复再重复,学习好,别指望把孩子送进名校就ok了
 
 
 
 那么话有说回来了,何时需要请家教?
 
 
 
 个人认为
 
 1) 提前修课。不要忘了孩子十几岁那几年青春期,可以很激烈的啊!策略:提前修,这样可以弥补青春期那几年。
 
 2) 孩子学习跟不上。跟不上,不补也不行了。
 
 3)为了学习优异。虽然我见过不少学习优异也从没不过可的孩子。毕竟是少数。极少数。
 
 4)老师不好好教。好的学校可以减少这个几率,但是不代表绝对。高中选课的安排让你很难去换老师。
 
 
 
 没用事情是绝对的,永远是一个几率问题。就好比跟帖网友说,把孩子送进好学校,就是提高一下好老师的几率。这个没错啊,但是不排除也有一定的不好老师的几率。
 
 
 
 高中五年,叛逆一两年,早恋一两年,嘿嘿,趁早赶紧抓把。
 
 
 
 先说Decile rating
 
 
 
 很多父母都拿decile说话。decile到底是啥?不妨google一下。
 
  http://www.minedu.govt.nz/Parent ... lDecileRatings.aspx
 
 
 
 这是MoE (教务局)的定义:
 
 Deciles are a way in which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llocates funding to schools
 
 The decile rating does not measure the standard of education delivered by a school.
 
 
 
 简单来说,新西兰是一个尽量注重人人平等的国家。大家估计也知道了。所以新西兰教育部也会尽量给穷学校多补贴。富学校自己可以多募捐。
 
 
 
 所以,decile和standard of education是两码事!
 
 
 
 那就回到,咋样看学校好坏啊?其实很多人都说了,学校是一回事,最后还是靠自己。这个之前已经说过了,不再废话
 
 
 
 私校,公校?
 
 
 
 前几天又有人问。
 
 
 
 我很客观的说,上次去st cuth参观,的确感觉他们学生出国率更高。
 
 
 
 同样很客观的分析,st cuth大多是富人,那么是因为他们更有钱送孩子出国,还是真的学校push,给提供机会?这个我就不敢说了
 
 
 
 不过我的看法是,除非你想孩子出国读大学(澳洲不算哈),如果你只是想孩子在新西兰读大学,那么公私没有任何差别。升学率并没感到私校比较高。
 
 
 
 出国读大学?
 
 
 
 有些人会认为,咱已经从国内把孩子带出来了,可以了。有些会觉得,咱只是个踏板,孩子还是要出去更好的发展的。洋人的确有OE (overseas experience) 出国几年见识世界。
 
 
 
 至于一定要送孩子出去么?我还是觉得尊重孩子意见。他们非常想出国,同学都出国,那么做父母的当然要配合。孩子不愿意,也没必要逼。
 
 
 
 只不过,我是想说,不一定非要出国读Bachelor. 别忘了,新西兰的bachelor是三年,而美国是四年(普遍上)。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我个人感觉是,大学很多出去exchange的机会,不妨好好利用,比自己申请要容易一些。喜欢哪个学校,可以毕业后再去进修的。大学是一个比高中更好的跳板,机会更多。大学既然都要读,三年总比四年好吧!
 
 
 
 奥克兰大学在这方面我觉得还是很牛的,我们很多的教授都是身兼多职,在美国,英国等高等学院还有新西兰不停的跑。多认识认识可以多了解情况。(相对老公读AUT我没觉得他们的教授又几个是这种在好几个大学兼职的,还是说每个系不一样?这个就不懂了)
 
 
 
 课程。。。上了大学就安心了?
 
 
 
 国内是高中难大学容易,这边正好相反。
 
 
 
 别的学科不知道,我就说生物医学的课程。
 
 
 
 大一的课程,我学过数学108,生物101,化学102,物理106。都是大一最基础的课程
 
 
 
 高中,year 12, year 13两年的生物,化学,物理。year 13一年的微积分。成绩也相当不错啦~
 
 可是,这高中的内容,在大学,一个paper不仅搞定,而且还多学了不少。
 
 
 
 请允许我分析一下~
 
 高中,就算是一年,基本每周五节课,每节课一个小时。一年是大约40 weeks,刨去乱七八糟,一年的时间,至少180小时课堂时间+自己在家学习
 
 大学,12周,每周上课4天,每次一小时(其实是50 minutes),两周一次lab三小时(1.5hours/week average). 12x(4+1.5)=66小时上课时间。
 
 
 
 别忘了,大学是12周就上完一个semester (6周,加休息2周,再六周),等于14周学习时间,然后就考试。要完成高中(不算课外学习)180个小时的内容,plus more! 每周至少要花13个小时才能达到(包括课堂时间),这还只是四个paper的其中一个。别忘了高中至少还有几十个小时的学习,作业,assignment和考试复习时间。
 
 
 
 奥大给安排的时间: 没上一个小时的课,建议花一个小时提前看一遍,上课后1.5-2小时复习。其中不包括studying for exams and assignments. 也就是每个paper, 每天,应该是至少花三个小时,不包括assignments. 四个paper, 每天就要看12个小时的书。一周四天,一周光看书至少要48小时,这还不包括assignments, lab, lab reports等。考试复习咱就不算了。算了更想跳楼。
 
 
 
 说这些啥意思?就是说,加油高中学童,认为高中已经累得不可开交的孩子,just you wait! 上大学,特别是奥大,更恐怖。这也就是我之前为什么一直强调,study skills is very important!!!
 
 
 
 也同样这就是我不建议孩子跳级的原因。。。
 
 
 
 不跳级还是不跳课?
 
 
 
 之前可能有一个概念我没说清,那就是跳级和跳subject的区别。
 
 
 
 简单来说,跳级就skip a year. 比如不上form 7直接上大学。而跳subject是名分还在form 6, 可是读了form 7的课。前者很难,后者其实很容易
 
 
 
 跳subject我觉得是没问题的,甚至可以提倡一下。早学早完事,学了第二年就多一个空位,可以精修或是学更多。可是跳级我还是不提倡的,因为跳课是一个所谓的‘聪明不聪明’的问题,而跳级是一个身心年龄和社会经验的问题。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微信 扫一扫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微信 扫一扫